中国作为一个迅速成长中的经济体系,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当然是人民期待的目标。从国际货币发展的历史来看,英镑、美元、马克、日元先后成为国际货币的经验表明,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与其发行国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
通常认为,一国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有:支撑这种货币的经济规模以及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很大;这种经济的独立自主程度很高;货币和金融市场发达;这种货币在相当长时间内币值稳定,被发行国以外的国家认为信誉良好,是一种强势货币。同时,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也对货币国际化有一定作用。
自1994年以来中国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外汇市场逐渐成长,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2005年7月之前,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始终维持在8.7~8·27的窄幅范围。随着中I$t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趋提高,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性迅速增长,人民币的发展趋势也成为众多经济学家热衷讨论的问题。但是,从经济总量比较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与美元国际化经验对照,人民币国际化条件还不成熟。人民币国际化要走自我强化的道路,通过国内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交易建立人民币与外币兑换的信心,用国内信心构筑人民币的国际信誉。
目前,境外以美元计价的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已超5%,即使购汇后仅投资美国国债,收益也在5%以至,境外理财有较大利润空间。2003年以来,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将具有固定收益的普通外汇存款与期权产品等进行组合,投资者的收益包括两部分,一是外汇存款的利息收入,二是出售期权的收入。这里的期权产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利率、汇率,也可以是各种商品,例如石油、铜、黄金等。虽然理财产品形式多样,但由于居民因私购汇数额小且不能用于外汇投资,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业务仅以居民外汇存款为基础,商业银行可操作的市场空间小,各银行间竞争激烈。
我国作为一个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中金融市场,外汇市场的规模、效益远低于发达国家或一些新兴市场。中国外汇市场交易不缺乏资金,缺乏的只是交易。交易缺乏是制度性的,应该由鼓励交易的制度来解决。政府鼓励藏汇于民,用汇于民,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在一定额度内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从制度上说,所有居民都有机会用人民币对外币进行投资,增加了人民币与外币兑换的渠道,扩大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水平,有利于建立国内公众对人民币的信心,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