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办学是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与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激发办学活力的有效途径,是教育者对学生发展差异性的尊重与多样性的理解,开放办学应是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开放办学要求我们实现目的观、质量观与教学观的转变;坚持内部效益优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回归生活世界,实现教学、科研、服务良性循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一、盘活内部资源,实现效益优化。开放办学首先要在校内开放,盘活内部教育资源,千方百计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其一,学科、专业相互开放,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其二,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意识与技术能力,在虚拟空间中建构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其三,师资、图书、校产、仪器设备等内部资源实行“专管共享”,提高开放度和利用率。
二、回归生活世界,社会、实践与生活即课堂。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把课堂扩展到课外去,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习生动鲜活的知识,学会创造。把生活实践与社会实践渗透到课堂里去,加大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力度,“双语”教学坚持使用国际通用原版教材,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国际动态;案例教学用最新、最有代表性的案例,使教学紧密联系实际。
三、融合各类教育元素,教学、科研、服务实现良性循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实现学校与地方的共荣双赢。(一)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学校的经费预算和投入应始终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投入力度;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住房福利、评奖评优、培训进修等方面向一线教师倾斜;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全院形成合力,主动围绕教学开展服务工作;(二)教学与科研结合,充分调动教学、科研两方面的积极性,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三)强化社会服务,实现教学、科研、服务良性循环;(四)科研追求高层次、开创性。
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我们在面向社会开放办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联合办学和合作。(一)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同时,与国外友好高校就人才培养、互派师资、科技攻关、文献共享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一体化、实质性的合作办学;(二)充分引进国外智力。只有具有雄厚的国际背景师资,才能形成鲜明的国际化开放办学特色。我们打破单一聘请语言外籍教师的模式,广泛聘用不同专业或行业的外籍人才;(三)积极尝试“双语”教学。一些专业课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比如计算机专业等;(四)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外科研院所、厂矿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聘请国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学或合作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