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降了一轮又一轮,老百姓却感觉没得到实惠,依旧有政协代表、人大代表提出议案,“管管医院药价!”“降价老百姓没得着多少实惠!”。行业内专家指出,药价“虚高”好抑,“实高”难捱。
药价“虚高”易降
计划经济时代,医院是绝对不能直接从药厂进药的,只能通过当时被称为一、二、三级站的地区性医药商业公司来调拨,市场化之后,从前的一、二、三级站就变成了各地的医药流通主渠道,政府对于药品流通,允许商业公司在销售时顺加作价。由于多年来庞大的药品销售网络层次众多,加上药品市场开放后私人开办的医药商业公司也开始参与竞争,致使药品再到消费者手中时,每一个销售层面上都被顺加了几个点,加上各种公关费用,药价已经严重背离其实际价值了。由于对价格的监管不可能非常死板,所以尽管有反暴利的相关规定,但实际可操作性极差,在原有的药价体系没有崩溃之前,对“虚高”的药价并没有太多办法。然而,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对流通环节的清理工作,可以说“虚高”的药价会渐渐被砍下来。
药价“实高”难治
相比之下,药价高昂的深层次原因短期内是难以解决的,这些硬伤可以被称之为药价“实高”。制药产业的重复建设问题是导致药价高昂的最主要问题,这个问题根本无法靠短期行政手段解决,只能够通过长期的产业政策的调整来慢慢加以遏制。制药企业经过淘汰,现在只有3200多家。然而这个数量仍然比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地区总和高出许多,每家药厂都要吃饭,每个职工都要养家糊口,生产出来的远超国人用药需要的药品都要卖出去,不依靠些非正常手段是无法做到的,而每一次非常规药品促销所产生的额外成本,最后都转嫁到了每一个病患者头上。
创新才有出路
药价“实高”的另一大硬伤,是中国药品基础研究领域长期没有得到正常发展。在去年公布的制药企业销售排名上,前十强里有七家是外资企业。基础研究人员的奇缺与学术腐败共同导致药品研发“虚假繁荣”,一个个新药做出来,一个个新药卖得贵,一个个新药消失了。
有人说,现在之所以选择发展中药,是因为中药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当然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用国际化,有13亿中国人,够卖。然而,人们现在离得开西药吗?在西药研发上没有突破,这一块我们将永远受制于人,西药的价格也永远昂贵。人们担心在大力发展中药产业的口号下,西药的基础研究将变成真空,当老一代仿制药品退出历史舞台后,人们就更加用不起西药了。
谁都知道,与其说“发展中国中药产业是我国“入世”之后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不如说,“入世”之后,再不搞中药,中国民族药业将面临崩溃的危险,发展中药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只有开拓创新,有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才真正有出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