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是治理国家的,良医是治病救人的,二者都很崇高。但是,良医和良相毕竟是两个行当。治病只需精通医术,治国却要有管理才能。有政治抱负者,可以从政;有悬壶济世之心者,可以从医。走不走仕途,都能成就一番事业。可是,我国的很多公立医院却有一种“重官轻医”的倾向。一个医生干得好,很快就可以被提拔,封以官衔,从主任升为院长,再从院长升为局长、厅长等。按照行政级别,先配车,后换房,待遇越来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尽管远离了医疗、科研、教学一线,却仍可享受“学术权威”的荣耀。
这种用人机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错误的人才观:做官才算重用,没有官职就没有地位。所以,很多医生在学术上刚有点成就,便动了从官之心,不想做“大医”,只想做“大官”。结果,学风浮躁,心猿意马,把精力都放在仕途升迁上。这种“良医趋官”的现象,既不利于医学的进步,也不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立。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窗口,是医疗科研的圣地,本来就不该有“官级”。一个“官气”很重的医院,医风必然不正,学风必然不盛。治病救人,靠的是医术,而不靠“长官意志”。因此,在医院里,必须让专家成为“第一提琴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淡化“官气”,涵养“学气”,使科学精神得以发扬光大,让人感到当官并非“高人一等”,专家同样“一言九鼎”。惟其如此,才能树立医学的主体地位、专家的核心地位。
最近,山东潍坊公立医院取消了行政级别,院长不再套用“处级”、“科级”之类的“官称”,此举可谓胆识不凡。给院长摘掉“官帽”,是深化医院体制改革的可喜一步,对于消除“官本位”意识意义重大。院长实行聘任制,定期考核,能上能下,不再有终身“官衔”。这就传递出一个信号:当院长和当专家,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地位高低。有志于搞管理者就竞聘院长,有志于搞医学者就钻研医术。对于有潜力的年轻医生来说,最好的重用是给其创造更宽松的学术环境、更广阔的临床舞台,使其成为“大医”,而不是“大官”。如果在学术上一冒尖,就委以“官职”,搞所谓的“医而优则仕”,最终只能扼杀人才。事实上,很多医学专家在学术上造诣很深,在管理上却是“低能儿”。把专家型人才放在领导岗位上,是选人用人的严重失误。
取消行政级别的意义还在于,医院不再以院长为核心,而是以专家为核心;不再是“医疗围着行政转”,而是“行政围着医疗转”。院长就是职业经理人,其主要工作是抓管理、搞服务,而不是抓权力、当“官僚”。只有这样,医院才能真正按照医学规律办事,形成浓厚的医疗和科研氛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