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文,我国古人似乎十分讲究与“吝啬”,因而才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印刷和出版业已经告别了铅与火,进入声、光、电的时代,文字的载体和传播途径大大丰富和快捷了。与此同时,一些文人学者对待文字的态度也颇为“大度”与“大方”起来:一篇论文常常在万字以上,一部专著动辄五六十万言;热衷于构建“体系”和出版“文选”、“文集”,编辑出版“文丛”者也大有人在。然而,在学术著作批量增长、图书市场一片红火景象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学术“水分”和学术“泡沫”,恐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术“注水”现象的产生,可能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急功近利。看一个学者是不是权威和“大家”,首先要看他是否写下了若干“大部头”著作,是否构建了某种大而全的理论体系。诚然,在学术史上也确实有很多大师十分高产,在诸多领域都留下了皇皇巨著。但这些厚重的著作往往建立在深刻思考、艰辛探索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因而经得起读者和历史的检验。而当今的一些学者无大师之实却图大师之名,素养与积累不够却寄望于在短期内炮制出学术“硕果”,当然就会行文不厌其长、撰著不嫌其厚、“体系”不怕其巨,至于其中有多少“干货”、读者是否爱看、于社会有多少价值,自然是无暇顾及了。
形势所迫。目前,相当多的学术研究机构都把学术文章的长度和学术著作的厚度作为职称评定的主要指标之一,规定不在核心期刊发表几篇几千字以上的文章、不撰写几部几十万字以上的著作,就没有晋升高级职称的资格。在这种学术评价机制的导向下,出现学术“注水”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鱼目混珠。一些学术作品表面上看起来充满了概念、术语和论断,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但仔细一琢磨,文章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他人的成果,作者本人的观点和见解实在少得可怜。其实,这正反映了这些作者本人无独到见解和创新,但为了制造学术“作品”,不得不大量借用他人的成果以掩盖自己学术上的苍白。这样的文章或专著与其说是学术作品,不如说是学术资料更为确切一些。更有甚者,一些由作者本人冠名的鸿篇巨制竟然是他人作品的改头换面或原样照搬。当然,这是另外一种性质的问题了。
学术“注水’’现象的存在,不但降低了学者的权威性和信誉,危害了学术的健康发展,而且浪费了读者的时间、金钱和大量社会资源,是一种亟须消除的学术“公害”。消除这种“公害”,除了进一步健全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外,还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优良学风与文风。
今天,伟大时代和伟大事业呼唤学术大师和学术精品。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仅出不了大师和精品,而且会败坏世风和人心。因此,对学术“注水”,不仅应当心存忧虑,而且需要竭力抵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