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其实相当大,它不仅塑造人们的生活形态,而且创造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绝非区域发展的点缀,而是内在发展的力量,也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机会,既是过去发展成果的展现,又是新的发展动力和能量。它的作用值得我们高度关切。
过去我们往往认为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才可能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这是理所当然,无可争议的。但从实际的发展看,文化对于经济的拉动和促进作用也绝对不可小视,文化也可以提供极大的经济效益和新的增长点。如浙江东阳的横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是非常贫穷的山地镇,横店集团原来是从传统的实业入手,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1995年在谢晋拍摄《鸦片战争》时,横店集团搭建了一条广州街,这条街为剧组的拍摄提供了景观,在当时也有非常大的宣传效应。同时,由于拍摄影视出现了新的服务业,如餐饮住宿服务、群众演员提供、服装道具制作等等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从此开始,横店集团一发而不可收,巨大的横店影视城建起来了,现在在横店拍摄的影视剧数量已经达到了6000多部(集),影视城也被广电总局确立为全国首个影视产业试验区。横店电影电视的拍摄又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电影电视的拍摄的好奇和影视城的宏大规模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客。于是如红色旅游的“红军长征博览城”等也已经引发了旅游观光的热潮。
过去我幻关注文化事业,往往政府主导了许多项目,投入了许多资源,但效果却并不完全如意。如建一个剧场或机构,就由政府养一批人,有时项目看起来有意义和价值,却未必获得社会的充分认可。这样的问题也经常出现。文化当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切实地取得社会的认可,有时投入的作用就未必明显。而今不少地方开始实行“国助民办”的形式来开展文化事业,如一个剧团的剧目有价值,经过相当的程序政府给予适度的支持;如不少地方标志性的大剧院、音乐厅等等,都交由专业的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和运作。而政府在这里也是一个市场中的杠杆,它的许多对于文化的支持和投入通过这种类似政府招标采购、民间和各个文化机构提供产品的方式来运作,往往有较好的效果和积极的反应。
政府当然负有让广大公众享受一些基本文化生活的责任,但这个责任要履行得好,还是有许许多多灵活乖机敏的办法可以想的。投入当然要加大,但加大的投入得确实收到了效果。当然这效果绝不仅仅是经济的,但公众和社会确实能从投入中享受到文化,而不是仅仅让文化部门获得简单的支持。
文化发展的活力其实是相当吸引人的,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活化,新的文化创造追求等等都在发展中。如何在现有的方向上进一步创新,确实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