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当今的环境下,回顾这一世界瞩目的伟大历史事件,愈发感到长征胜利和长征精神的宝贵与巨大历史意义,更加感到今天的发展与长征精神的历史连接。
长征胜利留下了很多宝贵精神,其中让我们最刻骨铭心的精神,是坚持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今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长征胜利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最初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初的胜利曙光。因为长征胜利以实事求是精神确立了党和红军的思想路线,确定了坚决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中国革命道路,确立了以实事求是精神为指导的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长征精神促使我们在曲折经历中,在思想上实践上对实事求是精神有刻骨铭心的自觉与回归,也才有今天持续发展的好局面。
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在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我们需要长征精神的支持鼓舞;在文化受到社会普遍重视,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时期,文艺也需要从长征精神中获取文化资源和创造动力。最重要的,仍然是长征胜利所昭示的实事求是精神、群众路线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这是文艺发展创新始终需要的思想氛围。文艺在今天有了很大繁荣,文艺的社会位置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程,文艺需要很清醒地认识如何发展创新。在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上,文艺在广泛提高了自身社会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在经济利益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上,还存在不尽协调的现象,应该更加重视创作自由与社会和人民的结合,重视创作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从内容、形式、效益上贴近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文艺的社会作用上,文艺对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责任需要更高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有更多更高水平的文化艺术含量,来提高现代化的质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更丰富更高尚的文艺活动来实现。文艺的效益也需要开拓更大的空间,形成更多的规模化效益。面对世界范围的文化竞争,文艺需要有更大竞争力、更大吸引力的发展。在创作繁荣中,文艺还迫切需要按照其自身规律的发展,策划项目、生产数量,都需要遵循规律,尊重科学。在文艺创作的精神作风上,现在更十分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诚如马克思早就说过的:“诗一旦变成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杜甫也说过:“诗穷而后工。”对于艺术领域违背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追求物欲,艺术家和文化官员都应该保持清醒的距离。艺术离不开物质条件,离不开市场环境,但艺术更不能脱离它所特有的精神和社会价值。艰苦奋斗精神正是与文艺的本质精神相通的。
长征精神对文艺更直接的意义还有它在文艺创作中巨大的资源价值。重视对长征精神的艺术表现,有助于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开拓创新。50多年来,全景式和典型化地表现长征和其他重要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有过很多,如《长征组歌》、《万水千山》、《长征》、《七根火柴》等。很多创作注重历史真实的再现、领袖人物的塑造、历史人物的刻画,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同时,一些创作还停留在历史叙事和情节叙事方面,而关于历史的精神叙事和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特别是重大历史进程中的精神选择,精神选择中的历史人物的性格光辉,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深入表现。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中,有多少共产党人为之付出巨大牺牲,艺术而且深入地表现这种实践和精神探索,表现探索中人的精神历程,从历史叙事深入到精神叙事,是艺术魅力、艺术创新的广阔空间所在。
长征精神是党的财富,是党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我们发展的优秀传统,也是促进文艺开拓创新的宝贵精神力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