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中的“变脸”绝技被誉为“流动活文物”,刚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如何对之进行保护,使之世代传承已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是开门推广还是秘密传授?哪种办法能让这类“流动活文物”更有生命力?
此外,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的诗歌、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都面,临封闭保护还是主动推广的选择。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像陇东的皮影,建国初期可演100多个剧目,到今天,最好的艺人也只能演20个剧目;在上海,南汇锣鼓书、青浦田山歌和松江顾绣技艺的传人,也大多年迈体弱。要保护这些蕴含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的文化遗产,的确得采取有效的措施,赶快行动起来。
如何保护,答案其实很明了。按原有传授方式,路只会越走越窄,推广是更好的保护。但真要打开山门,让更多人接触它、学习它,也很不容易。传授“流动活文物”不可避免会有“门户之见”,有的还属于家传秘诀,公开披露就更难。像“变脸”这样的绝技,以前就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门规,前些年又有人提出,要将“变脸”作为“专利”来保护,等等,总之就是不能轻易外传。
但事实证明,摒弃门户之见,公开推广将是对“流动活文物”最好的保护。拿“变脸”来说,有人认为,一旦没有了“神秘感”,它就将失去其艺术魅力。事情真会发展到这一步吗?“变脸”只是川剧艺术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应剧情发展需要而在某个环节中突然出现的,进而5I发观众兴奋。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压轴的曲子始终是“蓝色多瑙河”、“拉德茨基进行曲”,但没有人会觉得“失去了魅力”,观众都很期待这两支曲子到来的那一刻。
退一步来说,即使外国人学会了“变脸”,也不会影响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存与价值。这几年,电视上不断播出外国人表演京剧的镜头,虽然他们唱得不一定“字正腔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京剧作为国粹的形象,反而催生了更多“洋票友”。假如各国的戏剧爱好者因倾慕于“变脸”的奇幻而对中国戏剧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对中国有更多了解,对川剧“变脸”或中国戏剧发展来说,岂不都是好事?
打开山门,走向公众,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选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些起源于农业文明架构下的文化形态和遗产,不得不经受市场的冲击和挑战,如果“流动活文物”没人学、没人看,也不让想学的人好好学,它离消亡也就不远了。
文化遗产离开了人民的生活,也就离开了生命的源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其与人、与生活、与时代密切相关的特点,将它们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不断吸取生命活水,吸引人们的视线,永远体现生命的活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