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面对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转型,面对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失衡,大学文化如何在社会多元文化的矛盾激荡中真正承担起引领、辐射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历史重任,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大学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第一,创新理论,引领社会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受到各种理论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其思想文化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中央已经提出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大力推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推动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大学作为理论研究和创新的生力军,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战略的高度审视理论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安排,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真正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引导人们信仰什么,支持什么,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二,培育精神,传导社会文明。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的内涵丰富多样,至少包含爱国民主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但是在这个社会变革日益迅猛的年代,大学精神需要重新唤起。大学要想有作为,首先必须有精神。唯有精神才能鼓舞人们追求崇高,反对世俗;追求科学,反对迷信;追求文明,反对落后。
第三,弘扬主流,营造和谐文化。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权威,而且在区分善恶、明辨荣辱、建立信念、认识真理等方面一直是社会的坐标。在全球化的文化互动中大学首先应当避免发生文化认同危机,防止出现无所归依的文化精神分裂症,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元指导思想的同时,尊重社会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承认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积极探讨文化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共生共存的发展环境,通过不断弘扬和创新具有时代特征的主旋律文化,使大学文化发挥主导文化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后WT0时代的到来,在多元社会思潮和多样化文化的冲突面前,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