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者,人民大众之生计也,通俗地讲,无非就是养家糊口。继承祖辈基业生来即无需为温饱奔波的人从来都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在社会上寻找一个岗位,出卖劳动力换生存。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工作不仅是人权的一部分,更是最直接的社会问题,只有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饭吃,社会才有稳定和和谐。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重蹈了一些后发展国家的覆辙,忽视了寺国是个人口大国,旁动 力大量剩余的现实,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将精力放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上,高科技产业固然 要发展,在面子上也好看,却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上发挥不够。发展的惯性一时改变是困难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 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 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十一五规划”也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出了相应的部 署,但见成效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在“两会”召开的同时,北京举办了一场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招聘会。会场外,来找工作的 女大学生排起千米长队,6000多人竞争不到800个岗位,文秘、销售等热门职位的供需比达到 了300:1。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2006年7月,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相关部门完成 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的人数比 例仅为49.81%。 “摩擦性失业”的现象已经普遍出现,即求职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造成劳动力供需的不匹配。突出表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某些企业却招不到具备某种技能的技术个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和下岗再就业成为就业领域并列的三大难题。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于就业观念没有改变,以大众化的门槛进入大学却要求精英化的就业是不可能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需要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此外,教育体系是多层次的,有大学、职业学校、中小学,大学也是要分层次的,不是所有大学都要建成研究型的,要按社会需要培养各类人才。
就业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大思路,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综合安排和协调。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急不得,又不得不急,因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出了问题,其他民生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就业解决不好,其他民生问题的解决就都是一句空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