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还要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村民越级上访,经常是因为一些具体的事情解决不了,反映上去被推诿、搪塞、踢皮球,心里面产生的怨气越积越多造成的。其结果往往表现为村民与干部们“拧”上了,你越不让我上访我就越是要上访,非出这口气不可。所以,“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村民上访的主要原因,在于所反映的问题得不到有关干部的重视。过去我们也反复强调各级干部要重视群众的意见,但除了少数干部确有对信访的厌恶情绪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信访办”不在村民身边,缺乏第一手的情况,接到上访信后,光调查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很容易让村民产生误解,认为干部们在故意推诿,在“踢皮球”,于是就越级上访。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在于从源头上做工作,把信访室建立到村一级,转变思维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变防信访为助信访。村级信访室除了能使村民反映问题更方便外,最根本的,还是让村民看到了干部的诚意,看到村里有了信访室,他们心里的怨气也就消了一半。
村民信访事件,往往源于一些具体的事情。村干部处在最基层,在倾听民声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应该是不难做到的。如果反映的问题村干部解决不了,但只要态度诚恳,主动帮助村民联系上级有关部门来解决,相信村民们也能理解,有助于把信访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助信助访”模式使村民和政府的心贴得更紧,使信访处理模式更高效更透明。既维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也使农村的信访工作进入由被动到主动的良性循环。在“助信助访”的模式下,任何推诿、空话套话将无处逃遁,村干部主动把压力揽到了自己肩上,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