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15个公园和博物馆。消息一出,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从中可以看出,“公园免费”这样涉及政府公共服务的事情,大家都十分在意。还有多少类似公园、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回归为公众服务的本来面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公园和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都需要一定的费用。在我国特定的历史阶段,政府出于财力限制原因,对这些场所实行收费服务可以理解。但当城市的公共财力积累到可以承担这笔费用时,再向公众收费就说不过去了。北京市即将对部分公园和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的消息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近年来这些场所收费大幅上涨,已经使多数市民百姓望“园”兴叹,质疑公共服务变成各地政府甚至企业生财之道的声音日趋高涨。
公共服务职能履行得好坏,是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如果说群众的“衣食住行”曾经是城市政府要优先考虑的公共服务的话,那么现在群众对健康、教育、环境、休闲等高质量生活的新需求,都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公共服务要求,建立怎样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政府认真对待。公园、博物馆等场所门票贵,市民还可以选择不去,但看病、上学、乘车、住房、家用燃气等基本需求,群众却无法因为一个“贵”字而不去使用。如果这些公共服务的费用超出大多数市民的承受能力,结果必然是群众利益和政府形象受损,经济社会发展受阻。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央的这一精神深得民心,现在的问题是要抓紧逐项落实。拿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来说,哪些须由政府提供免费服务、哪些需要百姓与政府共摊服务成本适当收费、哪些应当完全交给市场承担等等,都需要理清头绪,调整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