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咨询咨询QQ网站导航网站搜索手机站点联系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2012年37-41期(4)

来源:瞭望周刊   阅读:4699 次  日期:2012-12-17

温馨提示:易贤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2012年37-41期(4)”,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房地产市场难再现“疯狂”

尚前名

7月以来,一度冷清的土地市场再度“热”了起来,甚至出现了久违的高溢价出让。

主流观点认为,这部分是由于几个月来的成交量上涨,使得开发商的资金压力明显改观,提高了拿地的积极性。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地方政府推地力度加大且优质地块增多,从而促使局部土地市场加速升温。

在中央反复强调调控政策不松动的大背景下,出现这种情况多少有些让人意外。房地产市场是否已经回暖、房价是否即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的担心随之而来。

不久前,国务院房地产督察组调查发现,上半年部分城市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完成率较低,个别城市不到10%。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共落实4.72万公顷,只占全年计划的29.6%。而按照土地供求的季节性规律,往往下半年土地供应量将会增加。因此,近期地方政府“扎堆”推地只是为了完成土地供应计划指标。

除了“指标压力”外,地方政府加速推地的更大“压力”来自于地方财政收支所发生的变化。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63795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

然而,地方政府在整体经济环境不太景气的大背景下,又必须加大财政投入以刺激经济,因此不得不再次祭出“土地财政”这杆大旗。

可以看出,此轮土地市场回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不表示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方向性转变。实际上,近几个月来成交量有所上涨,更大程度上仅仅是市场在长期低迷之后的正常“反弹”。

去年,国家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几近疯狂的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并呈现出“量价齐跌”的状况。然而,市场的刚性需求始终存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与观望之后,被压抑的购买需求开始逐渐迸发。从今年3、4月份开始,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成交量逐步回升。

不过,有心人发现,这一现象只在少数一线城市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多数城市房地产市场依然冷清,房价同比仍为下降。这也说明,此轮购房需求多为刚性需求,因为一线城市的刚性需求比较旺盛。

事实上,在“稳增长”的大环境下依然强调不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足以表明国家彻底改变房地产绑架国民经济的决心,这就让房地产失去了全面反弹的条件。而随着大量保障性住房的陆续建成和投入使用,房地产市场更无望再现“疯狂”。

134亿元免费教科书怎么读

屈一平

来自财政部的消息称,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免费教科书资金134.4亿元。同时,通过追加补助资金,还将安排2012年秋季学期至2013年春季学期循环使用课程教材补助资金8.96亿元。对于全国1.3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其实,从2007年秋季开始,中央财政按照“两免一补”政策,将免费教科书覆盖扩大到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提出每年增加支出130多亿元。五年来,免费教科书实现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的庄严目标。

有了书,如何真正“读”好,让134亿惠及1.3亿农村学生,是落实好政策的关键。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五年来审计部门公布的义务教育经费不规范使用情况屡屡发生。涉及违规使用免费教科书经费主要表现在:地方教育部门弄虚作假、虚报学生人数套取此项免费教科书经费,以及下拨不及时、地方配套不到位等现象;同时“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各类征订教辅材料现象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是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不彻底。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中央对各项资金的分担比例有明确规定,但实际工作中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落实好经费,当务之急主要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要及时、足额落实和下达资金;二是要规范操作,加强监督。

另外,免费教科书的政府采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免费教科书采购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强对教材选用工作的统筹领导,确保“课前到书,免费用书”。严格掌握免费教科书结余资金的开支范围。二是要加强监督检查。教材选用结果、政府采购和免费教科书供应商的服务等情况必须以有效的方式向社会公告。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定期组织检查,对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工作中的违规、违纪问题严肃查处。

读好这134亿元“免费教科书”的另一个重点是,要平衡城乡矛盾关系。诚然,大多数城市低保家庭孩子从2006年开始与农村孩子同步享受“两免一补”,然而,由于此项费用并非中央专项资金拨付,各地方政府的及时、足额落实仍需监督考核;此外,随着实现GDP4%的教育投入目标的努力,城市中没有低保的打工子弟家庭能否享受免费教科书,乃至整个城市的非低保家庭孩子能否读上免费教科书,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全覆盖,是“读”好免费教科书值得思考的。

中等收入群体“幸福”含义

杨琳

从“幸福指数”到“幸福社会”,从“幸福城市”到“幸福家庭”,伴随着经济发展提速、社会开始迈向和谐有序,各界对“幸福”的关注度亦越来越高。

观察多项社会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从收入水平角度衡量,幸福指数最高的家庭并非高收入水平家庭,而是中等收入家庭。这说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中国家庭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呈现出由基本生存和物质的需要,向归属感、安全感、心理健康等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转变的趋势。“2012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即将启动,主办方近期亦表示,渴望拥有健康的身心,与父母、配偶、子女和邻里建立融洽关系,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成为中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过程中,众多家庭成员的主要诉求。

这样的调查结果刚好契合了正在进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精神主旨。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写入党代会报告。此后的十年间,“提低、扩中、限高”的原则始终是群体利益协调中的最大共识。“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目中追求的“最幸福”模式。

然而扩充中等收入水平家庭的规模,也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道路中的一个难题。根据中国社科院课题组的测算,目前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为25%左右,京沪等城市为40%。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约为40%~50%,部分国家甚至达到60%~70%。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十分明显。

十七大报告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充提出了目标: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意味着比重至少超过50%。对照“25%”的现状和8年的倒计时时限,要实现目标,必须以每年提高几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情势下,大幅度地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使他们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已经成为主政者决策的不二选择。目前,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共识正在凝聚,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政府应在初次分配中,鼓励劳资进行工资集体协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监察执法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在二次分配中,继续细密编织各项社会保障“安全网”,并适时适度提高保障水平,等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幸福联系着社会和谐。幸福感最高的中等收入家庭在国家中所占比重越大,国家和社会就越稳定、越和谐。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这一群体的规模,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不言而喻。

提升文化软实力贵在创新

韩冰

9月26日下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会议上讲话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有力促进了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的竞相涌现,有力促进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超越时空的吸引力、感召力实现发展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文化软实力体现在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十六大以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中国文化焕发出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文化软实力不断成长,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可以说,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和探索,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本世纪初,面对文化领域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文化在世界主流文化市场明显处于弱势。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不能满足本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未能获得与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底蕴相称的国际影响力。归根结底,是落后的体制机制束缚和限制了文化生产力。

十年来,围绕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决策,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克难,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等方面,全面完成了中央确定的阶段性改革任务,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有力促进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回顾十年来文化建设的历程,中国没有照搬他国的文化发展模式,而是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始终。目前,中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中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国际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离不开改革;文化走出去的理念、方式要不断进步,有赖于创新。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影响力源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创造性,每一点一滴的文化创造,都蕴含着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未来加快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1] [2] [3] [4] 

更多信息请查看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上一篇: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2012年32-36期
下一篇: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2012年42-46期
易贤网手机网站地址: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2012年37-41期(4)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点此处就本文及相关问题在本站进行非正式的简要咨询(便捷快速)】     【点此处查询各地各类考试咨询QQ号码及交流群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全部评论
分享到:
点评:
字数:
昵称: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 本站不参与评论!(点此简要咨询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您在本站发表的评论,本站有权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