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一个节目就用了“阻截海南高考移民”这样的标题,不禁让人感慨系之!“阻截”的理由很充分——如果容忍高考移民,不仅对流入地的考生不公,而且会扰乱高考秩序。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目前看来,各地教育不均衡的状况一时很难根本改变,要使所有考生公正享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权利,分配高校录取指标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然而,此举也有弊端。不少有高考移民流入的地方,当地学生即使也很明白自己上大学的机会受到威胁,却普遍佩服那些外来孩子学习勤奋。如果这个感觉基本符合实情,那么,通过分配入学指标在保护公平的同时,也就包含了对某些落后因素的容忍。这让人想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初的情形。那时,对国内企业安排了一个“过渡期”,企业的出路就在于利用这个缓冲时段尽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同样,在保护公平的前提下,如果不重视对努力提高教育水平有明确目标,从根本上看很不利于人才培养的百年大计。
对于这一点,不少地方分管教育的官员并没有在意。比如,他们认为当地教育之所以需要特别关照,一是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如今的落后状态;二是经费投入不足。这些说法,静态来看有道理,动态分析似不妥。“历史”,可能是落后的原因,却不能是继续落后的理由。经费不足确实是教育发展的瓶颈,却不是事事无所作为的借口。
为了一些孩子而“阻截”另一些孩子,所以,被“阻截”的孩子是直接的受害者。对此,早有评论条分缕析,认为这种伤害来自移民行为本身,为了考上条件比较好的高校而制造假身份,给孩子纯洁的心灵罩上了阴影。
就像超生不是孩子的错,与其那样责难移民考生,还不如大家一起来为这些孩子的出路想想办法。记得有一名移民高考孩子,总分居首却上不了心仪的学校,社会议论除了肯定依法办事的必要性,也有另外的声音,就是为一名成绩优异的考生心存惋惜。因为,我们国家的人才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考上600多分的孩子也上不了比较好的学校并不是正常现象,而是我们的教育资源分配还要更科学、更合理。
公平原则必须坚持,所以“阻截”还得进行;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加强而不是削弱,出路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不是只有“阻截”一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