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费”、“资料费”、“社会治安费”、“危改费”……名目繁多的小学、初中收费项目,动辄数万元的高中“择校费”已引起许多群众的不满,这一久治不愈的顽症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
据统计,教育乱收费问题自1995年以来连续治理已近10年,但由于造成乱收费的社会原因复杂、治理力度不够,其势头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引起部分群众的强烈不满。目前的教育乱收费主要为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一些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受利益驱动,通过招收择校生,办特长班、补习班,乱发复习资料,以各种名目征收赞助费等,为部门和小集体牟取利益;二是一些社会部门将学校当作“唐僧肉”搭车收费,如强行订阅报纸杂志,推销保险、校服、食品和学具等;三是一些基层政府违反规定,擅自立项、超标准收费、扩大收费范围,如通过中小学向学生征收教育费附加或教育集资,收取建校费、危改费、捐资助学款、代课教师工资、工友费、集资修路(桥)、超计划生育罚款、社会治安费、社会抚养费等。
在近年来农民增收幅度持续减缓的大背景下,名目繁多的教育收费使群众雪上加霜。更为严重的是,屡禁不止的乱收费损害了教育的形象,影响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极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因教育乱收费而引发的恶性群体事件。教育乱收费已到了必须根治的时候。
教育乱收费缘何屡禁不止?专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的统计表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为4.1%0(1998年的统计),我国是3.19%,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二是近年来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幅度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其增长部分大多被人员工资挤占掉了。这一巨大的经费缺口就成了许多基层政府和部门乱收费的由头和借口;三是利益驱动。全国总量达1.8亿多的中小学生,即是受教育群体又是最稳定的消费群体,因此社会上一些部门把学生作为消费的争夺对象,不断推销商品。
教育界专家指出,目前城市中出现的教育乱收费现象也是由特殊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造成的。目前正值中学生年龄段的人口高峰期,学生数量空前庞大,而优质教育资源又相对紧缺,家长们个个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要上好学校,先得交钞票”的择校高收费现象就自然产生。这必然导致“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的马太效应,这会加剧教育优质资源相对匮乏的趋势。
鉴于目前的情况,中纪委二次全会提出,今年治理教育乱收费主要有两大重点:一是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中小学校坚决落实“一费制”;二是大中城市公办高中严格执行招收择校生“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政策。教育部近日也提出,今年要做好包括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听证制,校务公开制和收费公示制度在内的十项工作,从严治理教育乱收费歪风。此外。遏制教育乱收费,也需要家庭树立正确的“就学观”。比如高中生在择校时,家长不应把眼光专盯在少数名校上。另外,各地要切实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缩小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提高教学质量,尽量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