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分配要破四难
来建强
近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在其网站上公布了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终审公示二榜名单,并对保障房虚假信息申报者下发了第三批290份《行政处罚预告知书》。本次查处公告人数大幅上涨,名单中再次出现了身家百万的“富豪”申请者。
推进保障房工程建设,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为了更好地惠民生、促公平,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受益。做不到这一点,该保障的没有得到实惠,不该保障的获得了利益,就会事与愿违,甚至造成新的不公和社会矛盾。
笔者调研发现,保障房分配面临着准入、公示、管理、退出“四大难”。科学设置准入门槛,是实现保障房公平分配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准入门槛由谁来设,有哪些条件,是问题的关键。目前,绝大多数地方保障房准入门槛由主管部门制定,社会公众无缘参与,有的甚至是地方主管部门领导拍脑袋决定。
公开透明监督难是第二道难关。公示就是让公众来发现问题,而不是隐瞒信息让公众发现不了问题。在如何公示上,政府部门应采取开放态度,而不是躲躲闪闪。但在保障房分配公示环节,许多地方政府部门第一反应常常是躲避社会监督,从公示环节患上“节假日公示综合症”可见一斑。
第三道难关是管理难。现在各地的机构设置大多为住房保障部门和居委会、物业公司,并由其进行日常管理和核查。实际上,仅靠物业公司的检查、管理是不够的,因为其作为企业,不具有相应的行政职能;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只是民事权利义务,不具有行政强制性。
最后一道难关是退出难。申请者何时有私车开了、在哪里又买商品房了、收入是否变化了等等,这些情况很难及时发现。一旦发现承租人条件超标或违反规定,一般都是让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告知,并耐心做思想工作劝其腾退,难以对承租人强制处罚。
可见,把保障房资源分配好管理好,须做好顶层设计,从破难关出发,着手制定一整套政策制度,推动建立住房保障、房地产、民政、公安、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查系统,直接查看申请家庭的存款账户、股市账户、纳税记录、房产登记、公积金缴纳等情况,从而了解申请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提供申请保障性住房所必须的核查报告。
在此基础上,强化住房分配监督管理,实行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分配公平公正,做到以机制规范行为,以制度堵塞漏洞,使准入退出的结果让社会信服、让百姓满意。
为何大学生“村官”不在村
周大平
湖北省委组织部不久前召开全省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市、县、乡镇党委和组织部门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立即纠正以任何名义截留、借用大学生“村官”的做法,以确保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发挥应有的作用。
2008年3月,中组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迄今,湖北选聘大学生村官超过3500名,首批大学生“村官”三年服务期将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徐双敏教授主持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受调查的4个市、州的196名大学生“村官”中,“一直”和“经常”被乡镇或县、区借用的占62.2%。从访谈中得知,基层政府因担心大学生“村官”干不长而不愿委以重任,导致借用成常态,在村任职反为特例。
其实,要解决“村官”不在村的问题,首先应确认农村对大学生有没有需求,大学生到农村能干什么。有分析认为,在没有征求农村的意见,认清农村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接受安排大学生“村官”,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从而使大学生“村官”工程从一开始就面临许多矛盾。
大学生“村官”工程启动之时,有评论认为,这既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又可改善农村人才结构,起到“一石双鸟”的作用。现在看来,这项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大学生就业起到延缓三年的作用,但对一系列后续工作的影响倒是实在的。比如71.4%的大学生“村官”准备考公务员,“村官”将被作为招考中的特殊群体对待,认为他们有丰富的基层经历。可是,如果“村官”不在村的现象不能消除,这“丰富的基层经历”就无从谈起了。
大学生“村官”工程之所以面临上述问题,与“政府计划就业”与人才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有关。政府应做的是使供需双方在政策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如果政府仍以包揽招募的方式向农村配送“村官”,在一些地方就难免出现农村对大学生“村官”不满意,大学生“村官”或无所事事,或一心备考公务员的情况。
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农村教师特聘岗位计划的操作中,明明是中央财政出钱的事儿,一些地方却不配合。2010年江西就爆出特岗教师3个月没领到工资的新闻,待服务期结束时,他们也同样面临因当地无编制接收,自己要走下“特岗”重新择业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政府的人才管理思路和方式只有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方向转变,并推进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透明、便捷、高效的方向转变,才能保障大学生“村官”工程按目标实施。
网络规则不容“包办”
林飞
美国官方5月16日发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列出美国在网络领域战略的关键政策重点。此举意在制定“国际游戏规则”,从而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推广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当前,美国在全球多个领域都具有体系和规则的主导优势。作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一大国,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是其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增长的基石。《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出台表明,在互联网领域,美国则希望通过加强规则制定来确立主导权,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此前,美国已采取了多种重大举措,如组建网络司令部、以国家军事战略报告形式发布美国全球领导力的建设思路、大力进行全球军事部署的调整和实施一定程度的战略收缩、加强技术合作以掌握技术主导权等。
《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宗旨很明确:“在日益以网络相联的世界里如何建立繁荣、增进安全和和保护开放”。希拉里强调,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首次成为外交政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声称,美国将基于这一既定战略处理未来国际网络空间事务。不难看出,美国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为美国夺取网络空间的主导权或霸主地位制定了路线、方针和措施。
这又是美国展开软实力领域竞争的一种进攻性战略,强调国际合作,谋求美国的领导地位。其中美国列出了它将着力推进的七大政策重点,这既是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同时也指出了在七个领域所要采取的具体举措,其目标在于在网络世界里实现全面的掌控。
美国实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将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就中国而言,如果美国的战略指导思想不变,互联网就可能成为中美之间出现严重分歧的新领域,变成中美关系不稳定的因素。国际社会制定网络游戏规则对中国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而美国单方面制定网络规则,其实是剥夺世界拥有网民最多国家制定网络游戏规则的发言权。
应该看到,《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具体落实情况,是该战略能否树立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的领导地位、制定游戏规则的关键。在美国国内,这需要16个联邦部门之间紧密地分工合作,而在国外需要美国的盟国及国际社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合作。
目前看,美国多个盟国的互联网政策并未完全体现出美国“自由开放”的价值观,而其他一些国家则更难接受美国所倡导的“自由开放”等观念。中国宜积极应对挑战,着手准备和提出互联网规则与标准,避免落入美国“互联网游戏规则”的陷阱,处于被动。同时应当联合有相似诉求的其他国家,提高在此问题上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在未来国际社会互联网“游戏规则”制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奥巴马“取巧”中东变局
陈向阳
在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持续之际,奥巴马于5月19日就“美国对中东和北非政策”发表讲话,美国新中东政策终于浮出水面。
为打消各界对美国在此次中东大变局中立场前后不一、政策自相矛盾、态度暧昧不清的广泛质疑,奥巴马强调不容置疑的是,“美国欢迎促进自主与增进机会的变革,反对对该地区人民使用暴力与镇压手段,支持一系列普世权利,支持发生在中东和北非的政治与经济改革。”
奥巴马讲话提出所谓“深度介入”与“积极引导”的三大举措:一是大唱“民主”与“人权”高调,公开推行“三重标准”,区别应对各国乱局。奥巴马声称美国的中东政策是“促进整个地区的变革,支持向民主过渡”,强调美国将重点利用网络与“公民社会”、重点针对中东地区的年轻人“开展工作”。奥巴马还对有关国家“一分为三”:对埃及和突尼斯给予“支持”;对利比亚、叙利亚、伊朗三国予以“打击”;对也门与巴林加以“争取”。
二是加大经济合作与“协助”。声称美国的所谓“中东马歇尔计划”将从突尼斯和埃及开始,包括要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大对突、埃两国援助,减免埃及对美国的10亿美元债务并新增10亿美元借贷,建立针对突、埃的所谓“创业基金”,促进美国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以及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投资该地区。
三是以“公正面貌”两面施压、加速推进巴以和谈与“中东和平进程”,力图以此缓解该地区对美国一贯偏袒以色列的怨恨。强调“必须有属于两个民族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巴勒斯坦国,两国都享有自决权、相互承认、和平共处,以巴边界应以1967年的界线为基础”。
从这“新三大支柱”看,美国的中东政策已经作出了新的调整,即从过去的“安全至上”与“石油中心”,转变为今天的“人权”与安全并举、“发展”与“稳定”并重。
奥巴马的“新中东政策”意图有六:一是假手“民主”、“人权”抢占道义制高点,争取中东民众的人心;二是见风使舵、顺势而为、趋利避害;三是浑水摸鱼,企图趁乱搞垮利比亚、叙利亚、伊朗等“眼中钉”;四是捕捉“发财致富”的新机会;五是通过对外“大作为”为其2012年总统大选加分;六是企图继续掌控“中东新秩序”。
新中东政策不可谓不“巧”,在满口“道义”的背后,仍然是美国维系自身“中东霸权”战略利益的需要。中东大变局充满变数,奥巴马的投机取巧也就注定了有弄巧成拙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