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开始不久,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前期,提出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是为了更好地解放文化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和动力。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以前有很多人认为“可持续发展”仅仅就是环境治理、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人口控制,现在我们开始认识到只有这些还不能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底层支撑还是文化。邓小平曾经特别指出深圳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如果不注意,有可能使已有的成果毁于一旦。
第二,是文化安全的需要。要通过改革来增强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和实力。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不可能都有铁栅栏围着,每年几千万人进来,几千万人出去,新的传输媒体没有国界,各种文化从空中、海底(光缆)就直接进来了。现在国外仇华反华的势力不再用军舰大炮,也不冗全是靠商品,而是以文化来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
第三,是人民生活的需要。任何一个文明的国家,人民的生活除了衣食住行,还需要文化。而现在,中国作为五千年历史沉淀的文明大国,人均读书量排在世界的最后。人民能够享受到的文化产品少得可怜,城市里的电影院谁去看?学生没钱进不去,工人更不用说,老板不看,教授们没时间。院线发行的都是美国大片和“贺岁片”,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匮乏,精神家园得不到关怀和满足。
文化体制改革不是孤岛、孤军,只在文化体制内部改革还不行,它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社会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它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人都应该享有的东西。文化又是一条长河,源源不断,多元汇总,有极大的冲击力。观念的变革需要时间和实践,实践是改变人的观念最好的老师。
在文化建设中,政府应起什么作用?从苏区开始到解放全中国,文化从来就是除了军事战线之外众多战线中的一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文化从中国共产党众多战线中的一条上升为建党立国的根基之一,这是认识的一个极大的飞跃。因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改革要由点到面,先搞试点,再全面推开。万事开头难,迈出第一步非常重要。在改革的一开始,我们的政策不可能那么配套、全面、细致,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都会相对滞后,先实践,遇到问题,进行总结,再完善政策,是一个永不停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