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目标
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二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60分
教育心理学 约4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 5分,共30分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
(二)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九、教学(下)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四)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
十、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四)德育方法
1、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二)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主要参考书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教育心理学
※考查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考查范围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二、学习及学习动机
(一)学习的内涵
(二)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作用。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三、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含义及其类型;知识获得的机制: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
(二)知识的理解
知识理解的类型;知识理解的过程;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三)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的整合:记忆及其种类;遗忘的特点与原因;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知识迁移的种类与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
四、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技能及其特点;技能的类型。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五、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结构。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
六、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问题解决的内涵;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三)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的内涵;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主要参考书: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更多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