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 | 方面 | 项 目 | 子 项 | 评 分 标 准 | 评估负责单位 | |||
学 科 及 导 师 条 件 | 学 科 力 量 (5) | 1.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和执行情况(2) | < 1>培养体系与管理制度(1) 思想教育 | □有科室整体培养计划和管理流程,执行良好(1)□一般(0.5)□未执行或无(0) | 二 级 部 门 | |||
< 2>科室研究生学术活动制度(0.5) | □制度合理、运行良好(0.5)□运行一般(0.25)□不合理、未运行或无(0) | |||||||
< 3>研究生秘书工作(0.5) | □任用合理、积极主动、协调性好、工作及时到位(0.5)□工作一般(0.25)□工作较差(0) | |||||||
2.科室研究生培养方案落实情况(2) | < 4>科室培养条件的提供和学科各专业均衡发展情况(1) | □优秀 (1)□良好(0.5)□一般(0.25) □较差(0) | ||||||
< 5>培养任务按计划落实和监督执行情况(1) | □优秀 (1)□良好(0.5)□一般(0.25) □较差(0) | |||||||
3.学科状态(1) | < 6>重点学科和实验室(1) | □国家级或部级重点学科(包括培育学科)或重点实验室(1)□省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或国家临床重点专科(0.5) | ||||||
导 师 情 况 (25) | 4.承担课题及经费情况(15) | < 7>录取年之前3年[2011-2013]内课题总经费评估标准分A(15) | A=∑Ai·Kx= A1·Kx + A2·Kx+…+ An·Kx *① | |||||
5.科研业绩(5) | < 8>录取年之前5年[2011-2013]内原始论文发表情况(5) | 一类杂志文章,无SCI收录的每篇计为0.5分;有SCI收录的按SCI收录论文IF值计算(同等贡献作者均分),参见第11子项。本项>5分时按5分计算。 | ||||||
6.录取年之前5年 [2009-2013] 内毕业研究生的培养、就业情况(5)( 无对应项新晋博导按中位值计算) | < 9>培养研究生毕业指数(1) | 按期毕业研究生数/应毕业研究生数(学习年限:硕士3~4年,博士3~5年;逾期[包括超出出国申请期限的同学]均视为未按期毕业) | ||||||
<10>毕业博士研究生获学位指数(1) | 获学位博士研究生数/毕业博士研究生数 | |||||||
(30) | <11>毕业博士研究生(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指数(2) | 毕业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数/毕业博士研究生数。一类杂志无SCI收录文章,计为0.5篇;SCI收录者,IF值每0.5分为0.5篇;按标准篇值1分=1篇计算论文数。本项比值大于2分时按2分算。 | ||||||
<12>毕业研究生就业指数(1) | 毕业研究生就业数/毕业研究生数 | |||||||
学 生 条 件 | 品 德操 守素 质(10) | 7.心理品德(5) | <13>身心素质(1) | □优秀(1) □良好(0.75) □一般(0.5) □不合格(0) | 三 级 单 位 | |||
<14>团队意识(1) | □优秀(1) □良好(0.75) □一般(0.5) □不合格(0) | |||||||
<15>职业操守(1) | □优秀(1) □良好(0.75) □一般(0.5) □不合格(0) | |||||||
<16>钻研精神(1) | □优秀(1) □良好(0.75) □一般(0.5) □不合格(0) | |||||||
<17>劳动态度(1) | □优秀(1) □良好(0.75) □一般(0.5) □不合格(0) | |||||||
8.行为考核成绩(5) | <18>行为考核成绩评估标准分B(5) | B=[b/(院系内最高分)*100]/20 *② b=院系行为考核分(占80分比重)+研究生院行为考核分(占20分比重) | 七年制学生按学生处评估成绩判定 | 学 生 处教 务 处研究生院 | ||||
基 础学 习成 绩(30) | 9.入学成绩(10) | <19>外语成绩评估标准分C(5) | C=[c-425]/14 *③ | |||||
<20>综合(业务课一)科目成绩评估标准分D(5) | D=[d-80]/8 *④ | 七年制同学<20>、<21>子项成绩计算如下:前五年智育成绩排名加权标准分(25分);公示为:E=2[25(n+1-X)/n-25/2];(n为学生数,X为前五年综合测评中智育成绩排名)。 | ||||||
10.在学成绩(20) | <21>学位课程加权成绩评估标准分E(20) | E=[e-60]/2 [50≤e≤100]; *⑤ | ||||||
科 研 基 本 素 质 | 综 述 及 科 研 设 计 答 辩 | 11.国内外研究背景的掌握能力(5) | <22>文献的①深度②广度③原始性④追踪性⑤前沿性(5) | 各项均按优秀(1)、良好(0.5)、一般(0)计算 | 答 辩 考 核 小 组 | |||
12.独立全面地提出问题的能力(8) | <23>依据文献科学分析,合理提出问题,依据充分(3) | □分析合理科学,依据充分,能提出问题(3)□分析基本合理,能提出问题(2)□可提出问题,分析不合理(0.5)□分析不合理,提不出问题(0) | ||||||
<24>立题是否有意义(2.5) | □意义重大(2.5)□有一定意义(1.5)□意义一般(0.5)□无意义(0) | |||||||
<25>立题是否有创新(2.5) | □创新明显(2.5)□有一定创新(1.5)□创新性一般(0.5)□无创新(0) | |||||||
13.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6) | <26>研究目标、内容和关键问题(2) | □目标明确,关键问题选择准确(2)□基本明确(1)□欠明确,工作量合理(0.5)□不明确,工作量不合理(0) | ||||||
<27>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合理性、可行性(2.5) | □方法合理、先进、可行(2.5)□方法合理(1.5)□比较合理(0.5)□不合理(0) | |||||||
<28>研究方法的创新性(1) | □有创新(1)□一般创新(0.5)□无创新(0) | |||||||
<29>伦理学意识(0.5) | □有(0.5)□无(0) | |||||||
14.科研潜质(6) | <30>思维的敏锐性、活跃性(1) | □优秀(1) □优良(0.75) □较好(0.5) □一般(0.25) | ||||||
<31>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1) | □优秀(1) □优良(0.75) □较好(0.5) □一般(0.25) | |||||||
<32>知识广度深度(1) | □优秀(1) □优良(0.75) □较好(0.5) □一般(0.25) | |||||||
(70) | <33>交叉学科意识(1) | □优秀(1) □优良(0.75) □较好(0.5) □一般(0.25) | ||||||
(25) | ||||||||
<34>创新素质(创新意识与能力)(1) | □优秀(1) □优良(0.75) □较好(0.5) □一般(0.25) | |||||||
<35>学术思想表达能力(1) | □优秀(1) □优良(0.75) □较好(0.5) □一般(0.25) | |||||||
15.导师对学生前期培养及科研素质的评价(4) | <36>专业知识和学科发展趋势的总体把握程度(1) | □优秀(1) □优良(0.75) □较好(0.5) □一般(0.25) | 导 师 | |||||
<37>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刻苦精神(1) | □优秀(1) □优良(0.75) □较好(0.5) □一般(0.25) | |||||||
(30) | <38>面对困难时突破逆境的能力(1) | □优秀(1) □优良(0.75) □较好(0.5) □一般(0.25) | ||||||
<39>创新素质和学术作风(1) | □优秀(1) □优良(0.75) □较好(0.5) □一般(0.25) | |||||||
16.科研成绩(1)*⑥ | <40>入学前科研成绩(0.5) 成绩单成绩 科研成绩 (0.5) | □有省级及以上课题或三类及以上杂志论著文章(0.5)□有市级课题(0.25) | 部门二级 | |||||
<41>在学期间科研成绩(0.5) | □有省级及以上课题或三类及以上杂志论著文章(0.5)□有市级课题(0.25) |
*注:①A为对录取年之前3年内导师课题总经费进行换算后的评估标准分;Ai代表每项课题经费实际额度;Kx代表课题级别,Kx1:国家级—1,Kx2:省级—0.6,Kx3:市级或非政府部门下拨的横向课题—0.1; A≥15分时均按15分计算。②b为申请人行为考核成绩,低于院系内40%分位无申请资格。③c外语成绩评估标准分,因七年制无入学外语成绩,统一认定为申请人大学外语六级(英语)或四级(日、俄语)成绩,高于70分位(495)按70分计算。④d为申请人(研究生)入学综合(业务课一)科目成绩,高于120分(综合成绩满分300分专业的考生,成绩/2计算)或免试推荐硕士生成绩均按120分计算。⑤e为申请人学位课程加权标准分(研究生),低于50分无申请资格。换算后的评估标准分C、D、E可以出现负值。⑥科研成绩仅限指申请人以第一名次获得的成绩。在学期间发表SCI论文,分值按IF值5倍加入总分,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计为20分,加入总分。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