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咨询咨询QQ网站导航网站搜索手机站点联系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2011年1-5期(3)

来源:瞭望周刊   阅读:14137 次  日期:2011-03-13

温馨提示:易贤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2011年1-5期(3)”,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小微博的大力量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刚刚过去的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发展元年”,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发布方式,微博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介入和渗透日益广泛,不断引爆社会舆论,对中国舆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微博所引领的‘自媒体’时代,让每个人可以通过微博成为公民报道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所所长尹韵公研究员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判断,微博颠覆了传统媒体圈的生态,随着用户获取与发布能力的提高,将进一步削弱后者作为信息传播中心的话语权。

他还表示,由于微博监管尚存难度,有一些虚假信息和广告等也通过微博迅速传播,直接危及社会稳定。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面对微博这个新兴舆论场,如何真正有效地进一步拓宽信息发布和管理渠道,政府还需从法制、技术、运营等层面入手,趋利避害地引导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

2010年8月8日凌晨,假期回家乡的重庆理工大学学生王凯用手机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19字信息,成为最先向外界发布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消息。2010年11月15日的上海胶州路大火事件,也由微博最先传播。

众多娱乐人物的热点新闻,同样始发于微博。周立波在微博上发表“网络公厕论”,遭到无数的网民的谴责、痛骂,“粉丝”很快流失20万。冯小刚的微博成了“冯通社”,从回应病情到炮轰金马奖,再到与演员孙海英论战,直到最近针对《非诚勿扰2》中广告植入的质疑,连发五条微博指名道姓指责某媒体记者,每每引起社会哗然。

由于微博,“打假斗士”方舟子在过去一年显得更为生猛,他以微博为平台,挑战没有开通微博的张悟本、汪晖、李一,也挑战有微博的唐骏、禹晋永,吸引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掀起阵阵舆论热潮。

早在2009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就指出,微博是“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这在过去一年得到充分印证,无论是重大事件、防灾救灾,还是公民权益、社会救助等领域,微博往往都起到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媒体面对微博,将会失去更多优先话语权。由于微博的短小(每条不超过140字),发送信息的方便性(用手机短信就可以发送),让每个人很容易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

2010年12月底,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报告对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进行了盘点。其中,2010年度的重大舆情案例,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

“在当前社会化媒体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和新闻的源头,这直接改变和颠覆了原有的信息传播和舆论传播的模式。”肖明超说,“任何一个机构和个人都需要关注社会化媒体,因为它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也正在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沟通方式。”

在腾讯网常务副总编李方看来,微博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微博传播形式是从多点到多点的迅速扩散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和网站相比,传播速度更快,也更容易抢得报道先机。”

从小圈子迈向主流社会

多项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微博用户数正呈爆炸式增长态势。虽然尚未危及传统媒体的生存,但已在颠覆着其对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0年3月1日到5月23日,中国微博用户规模增长率为128.3%。微博在中国发展已有三年时间,目前的微博网站已超过50家,用户数过万的微博运营商近20家。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12521.7万人。

目前开微博的个人,除了普通公众、明星、专家学者外,还有政府官员,如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林炎志。

越来越多政府部门在网上注册了微博账号,其中,公安系统比例最高,占政府部门微博总数近7成。2010年2月25日,广东省佛山市公安局在新浪微博上建立了全国首个公安微博。随后,佛山、梅州等地公安部门纷纷跟进。

李方认为,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很重视用微博发布政令、收集民意、与民众沟通,正处在探索阶段,“谁发出的声音大,效果如何,还要看对微博的运用方式。

摩托罗拉、智联招聘、新东方等企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作家协会、地坛医院等机构,也都在新浪微博上“安家”。

“普通公众、名人、企业、政府进驻微博,这里容易形成一个沟通、达成共识的平台,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李方说。

“微博正被社会各界接受,正从诞生时的小圈子迈向主流社会。”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齐善鸿预计,随着手机用户不断普及,微博用户数量还会增加,微博力量将愈加凸显。

“还难做到万无一失”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微博冲击了中国舆论格局,其社会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但也面临虚假信息增多、意见领袖“绑架”民意,以及“寡头”格局初现,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

近一年来,微博上不断爆出“金庸去世”、张国荣“复活”、“郑州机场旅客水中推飞机”、“筷子变笋干”等虚假信息。

尹韵公分析,话语权下放,监管不到位,以及微博所具有的强大的媒体融合功能、碎片化表达等,加剧了微博谣言的滋生、蔓延。

开心网副总经理郭巍认为,一些网民有强烈的成名欲望,其实现目的的典型路径就是发布猛料,故意标新立异,难免散布一些不实信息。

“微博实现了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头,扩大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存在一个对信息真伪的筛选问题。从政府角度来讲,要等相关政策的发布。”李方说,“对微博网站来讲,目前很多网站对信息安全已有较大投入,有些大网站,有十几甚至数十人专门负责微博内容安全。”

李方认为,对微博信息安全的监管,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目前很多网站的做法,主要是程序监控和人工监控。面对成千上万条微博,还难做到万无一失。”

多位受访专家还指出,微博集图片、视频、音乐等内容为一体,这种“富媒体”特征也进一步加剧了内容安全的监管难度。

金庸“被去世”事件除显示出虚假信息对微博公信力的破坏外,还催生意见领袖如何在微博中发挥作用的思考。

2010年12月6日晚,有微博用户发布消息称当日19时07分,金庸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尽管随后已有辟谣,但一家国内知名媒体未经核实,在官方微博上即时转发这一不实消息。其微博拥有30万余名“粉丝”,数分钟内被转发近千条。

齐善鸿说,“作为传媒机构的意见领袖对微博舆论起到极强的引导作用,意见领袖的声音越强,公众的声音就越弱,他们越容易绑架公众,在微博上垄断话语权。”

“当然,作为个人的一些意见领袖能量也不可小视。”齐善鸿举例道,李开复在新浪微博上对业界和产品的点评,动辄就被转发数百次,引发数百条评论。

当前微博“寡头”格局初现,也让业界人士和专家为之担忧。

据业界人士介绍,国内微博主要的运营商可分为门户网站、移动运营商、独立微博网站、web2.0网站及电视台网站5类。从行业格局来看,微博市场竞争不足,主要为大的门户网站主导市场,中小微博网站发展能力较弱,未来几年可能形成“寡头”局面。

受访人士认为,出现微博“寡头”的最大危害,在于他们可能会利用已有平台绑架用户,妨碍公平竞争,阻碍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发展三年以来,中国微博网站还没探索出清晰的赢利模式。李方说,目前微博赢利能看得见的前景有两个:一是对用户精准匹配的广告收益,另外一个是引入第三方对微博的开发利用,利益与网站、微博客分成,但这些都处在探索阶段,“微博未来的发展还充满变数。”

亟待构建良性秩序

多位受访人士判断,微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从精英走向草根,从“围观”名人转向网络社交,发展势头猛不可挡。当务之急是,政府部门需对微博加强研究,引导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本刊记者调研了解到,当前中国对微博管理还有诸多需完善之处,比如:互联网监管主体涉及多个部门,分散执法,影响成效;涉及网络媒体的行政法规、规章盲点较多;由于重规范,轻发展,以至在对内容监管制定政策时,有可能违背互联网发展的客观规律,阻碍产业发展,等等。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李成言对本刊记者表示,各级政府和主流媒体,应积极介入新闻热点事件,力争第一时间发布最新信息,有效控制舆论的流程,成为新闻信息的第一发布平台。

李成言建议,政府部门需要精心运作微博,这包括更加亲民、平民化,语言和内容丰富多彩,关注民生,加强与网民的互动等。

“可试点以真实身份为基础创办的微博业务,丰富用户的微博选择,让微博的言论传播生活化、可控、可引导。”李成言说。

尹韵公建议,应建立新的互动机制、加强与意见领袖沟通,同时要积极设置议题,发挥意见领袖在舆论引导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规范网络伦理、培养网民自律意识也极重要。尤其一些公众人物,在微博上更应谨慎,不但要注意自身形象,也要考虑到对社会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尹韵公说,“要鼓励微博用户监督和举报敏感信息。特别是媒体从业人员,应加强行业自律,从微博获取新闻源时,应加以鉴别,防止误导舆论、扩散虚假信息。”

尹韵公认为,应进一步完善微博审核制度,从技术和人力上实行实时监控,微博在其发展初期就应设立内容审核部门,保障内容的安全。对发布虚假信息引起恶劣影响的行为和个人,要严厉打击,并从技术和制度上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防止引发用户的抵触情绪。

齐善鸿则建议各级政府鼓励微博运营平台差异化发展,“为避免出现微博‘寡头’,可考虑借鉴美国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和商业道德方面的做法,尽快为我国微博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行业竞争秩序。”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南婷熊琳对本文亦有贡献)

 

 

送百姓顺心回家过年

林红梅

为期40天的2011年春运将于1月19日拉开大幕,这是我国进入“十二五”后迎来的第一个春运。做好今年的春运工作,送广大百姓顺畅、舒心地回家过年,让老百姓欢度春节,是公安、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行业干部职工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今年春运我国交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预测数字,在40天里,将有28.53亿人次的旅客回家过年。这是世界历史上最短时间、最大规模的人口大流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春运是高铁时代的第一个春运。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说,以往票价低廉的绿皮车是他们回家过年的首选交通工具。如今进入高铁时代后,大量普通列车停开,广大农民工如何走得了,走得好?如何避免今年春运成为一个“既难又贵”的春运?这是摆在广大交通运输行业面前的又一个考验。

在春运到来的关键时期,百姓对一路畅通的要求尤为迫切,这是考验交通运输部门的关键时刻。为了解决百姓的出行问题,过去十年里,国家对公路、铁路、民航、水运进行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建设,各个具体的交通运输行业在过去十年里的投资额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跃居世界第二,高铁通车里程跃居世界第一,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跃居世界第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没有理由让百姓买不着票难以顺利回家。

尤其是春运遇到大雾或降雪等极端天气时,交通运输部门为百姓提供一路畅通的保障尤为重要。不可否认,极端天气给交通工具畅行带来的困难很多,路难行,道堵塞,飞机飞不了,旅客滞留机场。公安、交通等部门要急旅客所急,想旅客所想,早作应急安排,万勿再出现2008年年初雨雪冰冻灾害时上百万人滞留公路、火车站、机场等的极端情况。

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包括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重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投入春运的各单位和热源必须对安全运输予以高度重视,增强安全运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正确处理安全和效益的关系,把安全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年迈的父母寒风中期待着远方的儿女回家,年幼的子女在家乡呼唤着久未见面的爸爸妈妈快回家。春节大团圆是中华文明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家和万事兴,家稳国家兴。广大百姓期待着公安、交通等相关单位,应对好春运大考,给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计生优待的补偿与鼓励

杨琳

作为占世界人口总数1/5的大国,中国人口政策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令全球敏感。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拐点的中国,更需要从自身国情出发,统筹考虑人口政策的走向。基于对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有计划的生育,仍然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口政策的主旋律。

经过30年的计划生育,特别是在群体利益明晰化、多元化的今天,以往的计生行政手段早已不适应现实要求,用“利益”引导更多家庭计划生育成为必然。

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2008年实施计生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十一五”期间,这三项制度累计发放奖金和扶助金超过120亿元,初步搭建起我国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面对全国规模庞大的计生家庭,“撒胡椒面”式的引导作用毕竟有限。要更好地保持计生政策的吸引力,就要让计生家庭在生活的各个时间阶段、每一项利益相关的改革中,全方位地享受到优惠政策。这就需要在民生政策中嵌入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

这样的尝试已经开始。有的地方在落实移民搬迁、危旧房改造等补助政策时,适当提高了对计生家庭的补助标准;在农村集体收益分配、集体林权改革中,为独生子女户多分一人份;在新农保试点中,为农村计生家庭代缴参保金,加发一定金额的基础养老金;在农村扶贫开发、宅基地划分、改水改厕、沼气应用、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对计生家庭给予优待和照顾。

“十二五”期间,将是民生政策的集中发力期,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繁重。如果能在新农保、新农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征地补偿、教育资助、劳动力培训、扶贫开发、居家养老等民生政策中优先优待计生家庭,就相当于把优待政策由“期货”转为“现货”,既体现了对“存量”计生家庭特殊贡献的补偿,也是对“增量”计生家庭的鼓励和引导。

未来的中国仍有较大的人口压力,虽然具体政策可能进行微调,但计划生育仍是基本国策。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和环境的改善,国民的生育需求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如果不能以更有力的“利益”导向疏导需求,则有可能积蓄负面情绪,甚至激化矛盾。

在民生政策中嵌入对计生家庭的优先照顾,让计生家庭“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将更有效地调动社会民众对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既保证了国家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人口优势,又能在“以人为本”的宏观背景下,具体地关照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1] [2] [3] [4] [5] 

更多信息请查看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上一篇:申论标准范文:人民日报人民时评2011年2月合集
下一篇: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2011年6-10期
易贤网手机网站地址: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2011年1-5期(3)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点此处就本文及相关问题在本站进行非正式的简要咨询(便捷快速)】     【点此处查询各地各类考试咨询QQ号码及交流群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全部评论
分享到:
点评:
字数:
昵称: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 本站不参与评论!(点此简要咨询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您在本站发表的评论,本站有权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