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丰收稳市场稳人心
尚前名
就在人们以“蒜你狠”、“豆你玩”等词来感叹今年部分农产品价格疯涨之际,从农业部传来了一则好消息:预计今年全国夏粮有望再获好收成,冬小麦产量比上年略增,夏粮产量接近上年水平,也就是说夏粮生产有望连续七年丰收。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自2009年入冬以来,大旱、大雪、低温、洪涝等各种极端气候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出现,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重发,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百年一遇,北方冬小麦主产区低温天气多年少有,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低温阴雨,东北、西北连降大雪,这些都给粮食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挑战。
非常之时要用非常之力。从去年秋冬种起,国务院就及早研究出台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措施,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今年4月份,国务院先后召开4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春耕生产,又出台了实施冬小麦弱苗施肥补助、增加高产创建补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再加上科技服务、管理创新等力度的加大,才使得今年的夏粮丰收成为可能。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夏粮占中国全年粮食产量的近1/4,而粮价在消费者物价指数中的权重占到3%。因此,夏粮的丰收不仅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影响重大,更重要的是,对于调控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粮食已沦为市场炒作对象的时代,产量上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市场反应过激。
想想年初,虽然西南并非我国粮食主产区,但一场干旱还是让市场粮价出现了波动。因此,在当前市场通胀预期增强的背景下,夏粮丰收的消息无疑是一重大利好。
实则,作为当今世界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夏粮丰收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国内。首先,提高了本年度世界粮食总产量,对增加粮食供应和稳定世界粮价具有积极影响。其次,中国在大灾之年夺取粮食丰收的做法,为国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样板。最后,中国以自力更生为主解决粮食问题,不仅没有给世界粮食带来拖累,反而大大减轻了世界粮食供应的压力。中国夏粮丰收,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是世界粮食安全的稳定因素。
在为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更应该看到面临的困难。虽然夏粮丰收在即,但这只是为全年粮食生产开了个好头,秋粮才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
必须看到,下半年制约粮食增产的不利因素仍然不少。自然灾害、异常气候和重大病虫害等仍有可能随时发生,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0年期待改革的高考
周大平
2010年高考正在进行。教育部在日前发布的一个通知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对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违法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伪造材料、资格作假以及考场舞弊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今年是国家教改《规划纲要》的启动实施之年。应对新课改后的高考的省份,2010年增加到16个,已占全国所有省份的50%。20世纪末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考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比如今后高考录取标准,不仅要看高考分数,还要看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有家长担心,综合素质评价取决于老师的弹性操作,难以确保公平、公正。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的解释很明确:综合素质评价应是学生个人的成长记录,而不应是别人给他的一个定性。
日前披露的江西临川、山西临县为高考而强制关闭辖区内所有网吧十余天的政府行为,虽被指属于法无据的越权,近年却在不少地方有蔓延之势。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受教育者具有基本的公民道德、法律意识和责任,成为合格的社会人。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如此出格地“治理”高考环境,可能会给当地考生以“法律是可以不遵守的”负面教育。
高校招生考试关乎大众的切身利益。高考改革的一大目的,是给考生更多的考试选择、教育选择,降低高考对每个考生命运的唯一决定作用,让其不致性命攸关。探索“教考分离,政府宏观管理,社会专业机构组织考试,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是一个多月前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教改《规划纲要》提出的高考改革思路。其中,只有实现了至关重要的学生多次选择,政府部门才不会为一次高考煞费苦心,家长和社会也不会为一次高考焦虑。
国家上述的高考改革思路,绝非废止高考,而是改变统一高考的功能,从选拔到评价,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进而建立扩大考生考试选择权和教育选择权的新高考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打破按计划集中录取的模式,学生和学校可以双向选择,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由此扩大对大学的选择权,也增强大学的竞争性。届时,当今教育围绕高考团团转的局面将大为改观。
还有一个不可遗漏的细节。今年高考第一天正值早高峰最为拥堵的星期一,由此令人又想到前些年媒体“把高考时间改到6月第一个双休日”的建议。2009年的这一天适逢星期日,已经证实了诸多好处:交通相对顺畅、家长不必请假陪考、教室资源不挤占教学时间等。从方便民生出发,在这个细节上作出调整确是有利无弊的。
为北京拆小产权房鼓掌
林蔚
写下这个标题,笔者心里既十分忐忑也十分难受。忐忑的是,怕被读者拍砖,难受的则是因为从电视上看到了“水岸江南”那么好的房子在挖掘机的长臂下顷刻变成了碎砖瓦砾!
然而,只要赞成依法治国,就算多么可惜那些漂亮房子也必须为北京鼓掌。因为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集体土地不得用于建商品住宅,城镇居民不得购买农民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国土资源部也多次强调,小产权房是违法建筑,必须严查,却始终未能止住小产权房的蔓延。北京依法用挖掘机“说话”,其对整个房地产市场今后的发展不仅具有风向标意义,而且其影响还可能超越房地产领域。
其一,它是对法律严肃性的维护。国土部早就明确指出,小产权房违反土地管理法律,违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还违反相关政策,更有网民指出它违反了《宪法》有关规定。即便法律“过时”,在未修改前它就是神圣的,就必须“违法必纠”。
其二,它是治理房地产市场丛生乱象之必须。毋庸置疑,目前房地产市场很不平静,天价地王,疯狂房价,违规骗取经适房,等等。而小产权房屡禁不止,遍地开花无疑也是市场致乱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不少买小产权房的人坚持说是被高房价所逼迫,但从被强拆的“水岸江南”32栋仿古四合院看,每套面积300至500平方米,显然所谓迫于高房价不过是个托辞。因此,再不对小产权房出手,甚至遂了一些人的愿,将其转“正”,不仅会加剧房地产之乱,而且对社会公平的伤害并不亚于开发商的暴利和骗取经适房行为。
其三,它还是一次有代价的全民法制教育。不少人之所以会明知没有法律保障仍铤而走险购买小产权房,主要是对“法不责众”抱有幻想。近一两年,一个查不到确切来源的数据——全国已有小产权房60多亿平方米,在舆论场上口口相传,真假难辨,估计很大程度上也是有人想以全国人均5平方米这个大得吓人的规模,造成法难责众的既成事实,从而“逼”法律妥协,“逼”政府让步。而北京的动作,无异于教育公众:法不责众是典型的人治思维,在逐步完善依法治国的今天,最好都别对违法心存侥幸。
清理小产权房必然有人要蒙受损失。小产权房毕竟是历史形成的问题,情况很复杂。因此,政府在执法过程中,首先应坚决禁绝再有新的小产权项目“顶风作案”,在这个前提下,再针对不同情况,对历史遗留问题分类处理,力争把涉事各方的损失都降到最低。
以色列暴行让美国尴尬
江涛
近日来,稍稍平静不久的中东地区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5月31日,以色列海军在加沙海岸线以外的国际水域对6艘试图驶往加沙地带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国际船队进行拦截,并向其开火,造成至少10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对于这次袭击事件,以色列政府一方面不断为其行为辩解,另一方面则声称继续对加沙地带进行封锁,继续“保持”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在国际社会上“特立独行”的作风。
以色列之所以敢屡屡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断挑战国际社会的“心理极限”,固然与该国所处的复杂周边形势以及犹太民族特性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有美国这个“可靠的盟友”在背后撑腰。由于犹太利益集团在美国国内的巨大能量,同时也是出于美国中东战略的需要,长期以来,美国一直维持着与以色列的特殊关系,把以色列看作是其插入中东的一把利剑,对其暴行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找出各种依据为其搪塞,甚至是放纵其为所欲为。
然而,以色列的此次暴行却使得美国相当尴尬。首先,以色列采取的方式令美国尴尬。为了打击所谓的“自由加沙运动”,以色列选择了武力袭击运输人道主义物资的国际船队。这种方式显然将自己完全置于全球道义的对立面。除极少数国家外,以色列的暴行激起世界各国的普遍愤慨,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连美国媒体也罕见地称以色列为“流氓国家”。尽管美国政府依然有心袒护以色列,面对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也不得不作出一些姿态。
其次,以色列的袭击对象令美国左右为难。被以色列突击队直升机攻击的是土耳其籍船,以色列的行为无疑造成了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的紧张。土耳其反应强烈,立即召回驻以色列大使并警告会给以“史无前例和不可估量的惩罚”,土外长指责以色列是“绑匪与海盗”,并声言将派军队为船队护航。由于以、土两国同为美国的盟国,两国交恶使得美国左右为难。
另外,以色列选择的袭击时机也令美国十分不快。奥巴马当前正着力解决伊朗核问题,经过努力,美国已就国际社会对伊朗进行制裁与有关国家达成了“最低的共识”,正准备谋求联合国通过新的制裁决议,这需要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在该地区有着重要利益的国家的支持,而以色列的行为使得各国很难接受美国关于伊朗是该地区最大威胁的说辞,也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美国试图修补与伊斯兰国家关系的努力。
以色列袭击国际船队的事件正在快速发酵,美以关系或许不会有本质的变化,但是该事件至少提醒美国,与以色列交往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再次出现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