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录取乱象的根源
周大平
一个月前,复旦大学招办网站发布声明,指责有人冒充复旦老师通知考生,谎称复旦取消了曾与考生签订的预录取协议。由此引来对新一轮高招录取得失的热议。
作为近年少数名校间为争抢高分考生报考的一种手段,“预录取”引发的公众质疑接二连三。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派人到广东顺德一中承诺,达到一定分数线且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考生必录。不少学子信以为真,临时更改志愿,结果预录取的16名高分考生没有得到华中科大的兑现。今年,又有安徽无为中学的7名高分考生,拿到了南京大学的预录取通知书,最终仍被放了“鸽子”。
说来,这是计划录取体制下“抢生源”的一个变异文本。“预录取”的真相在于:无论承诺、违约还是“搅黄”,都上不得台面。它或许在道义上有失厚道,但在法律上又无涉诈骗,因此当事双方一旦出现纠纷也就难以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高考成绩放榜后,明星考生周冬雨的高考分数在网上出现了一个154分的版本,而阻碍公众辨其真伪的则是“不公布高考成绩、不对高考成绩排名”的高招政策。既然高考成绩是各校录取依据,那么这就是关系到考试公平、考生的升学命运以及公众实施监督权的公共信息了。如果一名考生的信息不被其他考生知晓,其他考生怎样监督他被某校录取是否公平?
广东博罗县冯先生的女儿今年报考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分数上线未被录取,而女儿同班一同学外语没有上线反被录取。针对冯先生的质疑,清华大学在7月27日的正式回复中称,该生属于破格录取,而破格录取不占正常招生名额。
当初,清华大学的招生简章中并无破格录取一说,而今仅以破格录取来回应质疑显失妥当。其一,对于破格录取的考生,校方必须公开说明破格理由。其二,对于未录取考生,必须告之具体的录取情况,使之心服口服。遗憾的是,这样的信息校方并没有提供。
名校的自主招生,只有过程公开、理由充分,让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否则,公众自然会质疑所谓“破格录取”不过是权势交易的遮羞布。这也是去年有不少舆论曾力挺陕西省招办拒绝复旦大学准备破格录取一名“国学小天才”的主因。
从“预录取”,到“不公布高考成绩”,再到“破格录取”,名校在使用自主招生这个自主权时谜团不断。其根源就在于大学管理的行政主导模式,办学只对上级负责,并不在意受教育者的权益和社会的评价,而这正是《教育规划纲要》所要摒除的弊端。
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心上
阿源
近来发生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这样的事故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
中国仍处在高速发展期,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安全问题面临着空前巨大的压力。为了应对各类安全挑战,从国家到地方,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法律法规条例和安全标准,建立健全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监管体系。这些法规条例和安全标准,往往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将之实施好、执行好,有些事故并非不可避免。但是,此起彼伏的交通安全事故、危险化学品储运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一再提醒人们,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没有尽到安全管理和监督责任,并没有严格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行事;也没有做到亡羊补牢、举一反三。
出了事故,尤其是出了特别重大事故当然可怕。而更加可怕的,是相关责任部门在对待事故的态度上不尽真诚,不够专业,给人民群众的观感,往往就是不负责任。尤其可怕的,是有的危机处理者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致使安全事故演变为社会公共危机事件。
也许,我们都要补上社会公共危机这一课。在现代新闻学里,这门课是必修课。一旦出现重大社会突发事件,接近新闻源的记者如何写快讯,如何写滚动新闻,如何写详讯,重点采访哪些人,哪些部门,重点问些什么问题,课本上都写得清清楚楚。公共媒体代表公众了解真相,这是媒体的权利。而危机处理者尤其是新闻发言人回答媒体对真相的追问,这是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在履行这一职责时,新闻发言人切忌要么“闪会”,要么“无可奉告”,要么“表扬与自我表扬”,要么“东扯葫芦西扯瓢”。这样的表现,难以谈得上真诚。
安全责任重如山。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放在心上;而真诚是最起码的负责任的前提。如果连真诚度都令公众生疑,那么,公众是难以相信对事故的处置是负责任的。这就要求相关责任部门的责任人,在事故处置中必须要具备一颗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真诚之心,不搪塞,不诿过,不文过饰非。
安全生产运营和食品药品安全,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这一点来说,绝不容许以牺牲人民群众生命、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健康来换取某种增长,谋求所谓的利益。各级各部门领导者对此须有清醒的认识、鲜明的立场、严明的纪律、有力的举措。
日本又渲染“中国威胁”
吕耀东
8月2日,日本防卫相北泽俊美在内阁会议上提交的2011年版《防卫白皮书》获得通过。这一新版白皮书大肆炒作“中国威胁”。
以“钓鱼岛撞船事件”渲染“中国威胁”,行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关系之实。白皮书以去年发生的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极尽混淆视听之能事,宣称中国“可以被认为是在与周边各国对立的问题上摆出了高压姿态”。白皮书就“撞船事件”大做文章、继续扩大势态表明,日本在参与推动区域合作的进程中,尚缺乏正确的平衡心态和理性的战略理念,这不仅无助于缓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势必对于东亚区域合作及经济一体化进程造成消极和负面影响。
它表明力图借美国“回归亚太”及“南海问题”,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白皮书以特集的形式阐述了日本自卫队成立以来首次出动10万之众参与“东日本大地震”救援行动的情况,并强调此次行动中与美军的密切合作的“朋友作战”,“必将对今后的日美同盟关系起到促进和巩固作用”。
事实上,日本强化日美同盟的战略意图是,借美国全球战略东移及“南海问题”对华施压。近年来,日本加快“借船出海”的步伐,积极构建日美对外干预型军事体系,借助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不断扩大日本在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中的作用。新版白皮书关于深化日美同盟关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扩大日美安保体制的适用范围,将矛头指向中国。
再有,大肆渲染中国国防政策不透明及军事行动“扩大化”、“常态化”等问题,为日本扩大军力部署和调整防卫政策寻找借口。白皮书称,中国正在急速推进海军空军的现代化、扩大在周边海域的活动,并预测中国“今后也将试图在东海、太平洋、南海扩大活动领域并使活动常态化”。
基于以上的中国新动向,白皮书特别阐述了2010年制定的新《防卫计划大纲》和《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中提出的“动态防卫力”概念,表示将强化在日本西南诸岛等岛礁的防卫措施。该大纲首次提出中国的军事动向“是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关切事项”,为此将增强日本南西诸岛防卫力量,把海上自卫队潜艇数量从16艘增至22艘,力图以此达到增加防卫预算投入,扩大军力部署之目的。
综观之,日本新版白皮书有关混淆是非、危言耸听的对华理念,只会导致“以邻为壑”的恶果,并将严重损害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健康发展。如此恶意炒作“中国威胁”,必将使东亚安全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加大东亚各国涉及领土主权问题的解决难度,延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