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开支不是伸缩气球
黄浩苑 钟玉明
广州“两会”一向热闹,今年亦不例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前后出现过的三个“广州办亚运”的相关数据:120亿元、136亿元、2200亿元。
钟南山、广州中院院长吴树坚等代表,质疑广州办亚运究竟花了多少钱,并进而提议:公开亚运账目。如何规范城市承办重大活动的预算、决算和信息发布,更加清晰地进入公众视野。
钟南山等代表收集的资料显示,广州投入2200亿元办亚运。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张杰明回应:2200亿“有出处,但不准确”。
在许多地方,承办重大活动往往被当作推动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各项工作的旗帜与火车头。有了这面旗帜,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做贡献、作牺牲才师出有名;这个“火车头”后面,挂着无数“车厢”:治理环境污染,兴修机场、铁路、地铁、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公路马路、酒店公园,清拆违章建筑,城市绿化美化,治安整顿,清洁卫生,文明礼仪教育,等等。每一个“车厢”,都需投入人力财力。这就有了“广州投入2200亿办亚运”。这些钱,有纳税人埋单的,如沿街楼宇穿衣戴帽、马路牙子由水泥换成花岗岩、鲜花铺路;也有社会投资,如修建铁路公路、酒店。而“火车头”——承办活动本身,往往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就有了“广州用于亚运会本身,大概是136亿元”。而那个“120亿元”,则是当初申办亚运时预估的,且并未通过正式的法定审批程序成为“预算”。
“重大活动支出”就像一个可以随意伸缩的气球:当需要宣传建设成就时,就往大里吹,把那一长串望不到头的“车厢”,统统收归旗下;当需要向公众交代“政府的钱袋子”时,又往小里缩,只认“火车头”的账,只算承办活动的核心部分,说是“那些城市建设项目,即使没有活动,也要正常开展”。
引发社会竞相传说、质疑“广州2200亿元办亚运”,有媒体抢眼球、“标题党”的因素,一些政府部门“吹牛”也难辞其咎。补救之道,还要从规范重大活动项目的开支和信息发布入手,明确举办一场重大活动,哪些项目应纳入预算,哪些应回归日常开支。广州办亚运究竟花了多少钱,要到2013年结算之后才能公布详情。详细解释了预算、结算的整个流程后,张杰明通过媒体承诺:亚运每一笔开支的凭证都由市档案馆保存,任何人凭身份证都可查看。
“2013”值得期待,广州档案馆值得期待,期待以此给中国城市承办重大会展活动项目理出个收支规律来。
要清查土地更要修法
刘剑
国土资源部2月16日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相比去年11月以来,各主流媒体针对一些省市农民“被上楼”纷纷进行深入报道,对清查,更多的媒体选择了静默。不难推断,大家都在期待着,为期3个月的清理检查能有效制止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的城乡土地“挂钩”。但若从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意愿出发,更应期待的是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启动。
国土资源部在部署清查工作时,对城乡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项改革促进了耕地保护,推动了节约集约用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城镇协调发展。但是,一些地方在实行这项改革的时候,却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忽视农民利益的现象。为什么一项本来具有正面意义的政策,实行中却走到了负面?
其实,城乡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应分开来看。城乡挂钩是国土资源部2006年推行的一项制度创新,出台的初衷是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镇发展;而农村土地整治就其内容来说古已有之,促进耕地保护,就当下来看,比如新农村建设。
为什么着力点分别在城乡的两项政策,在落实的时候会变得密不可分呢?原因很简单,农村土地整治可以使有效利用土地增加,但扩张城镇用地,乃至百倍千倍的滚滚财源,必须经过城乡挂钩才能实现。
正因为此,也导致城乡挂钩和土地整治走进了一个怪圈:城乡挂钩是减少农村土地、增加城镇用地和土地财政的源头,是很多地方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的根本动力;政策却寄望通过规范城乡挂钩,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如果坚持对城乡挂钩抱有过高的期待,就会走进另一个怪圈:今天严格限制城乡挂钩试点的规模和范围,停止一切试点外开展的建设用地置换,清查结束后,必将进一步扩大试点的规模和范围,历次的清查整顿似乎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新拆迁条例实施后,全社会都在关注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城乡挂钩只能算其中的一项。为什么只有通过征收、挂钩、置换给了城里人,才能用于高效率的建设,才能产生巨大的升值空间?这才是更应该反思和变革的现状。
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负责人就新拆迁条例的公布施行已多次表态,现在矛盾突出的确实主要在集体土地征收方面,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对《土地管理法》有关集体土地征收和补偿的规定作出修改,由国务院尽早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
这才是更值得期待的改革。
机器“打败”人类的暗示
屈一平
不是国际象棋,这一次,是智力问答。2月18日,经过三天的比赛:首次挑战人类智力的机器——IBM超级电脑“沃森”,最终在美国最受欢迎的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中,用人类自然语言的智力问题击败两名人类选手。
这让人想到1997年IBM“深蓝”超级计算机经过六局鏖战,击败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故事。晶体管真的能超过神经元吗?有关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担忧卷土重来。
超级电脑“沃森”的武器是人类语言。与国际象棋不同,人类语言完全是开放式的,往往模棱两可,需要上下文才能理解意思。“沃森”的答题遵循这样的路径:识别人类的语言、分析微妙的含义、进行数据比对、模拟人类的联想能力得出答案、反向用人类的语言回答。IBM表示,目前“沃森”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完全的自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的智力仍占有优势,但能保持多久呢?
1950年,英国数学家阿兰 "图灵设计了一种测试:让一个人与两个他看不见也听不到的对象通过书写的方式交流,这两个对象,一个是人,另一个是机器。如果他不能说出这两个对象的实质性区别,就可认为那台机器能够“思考”。“庆幸”的是,目前尚无一台机器能够通过图灵设计的机器思考测试。
在此次比赛中,有一道问题,“沃森”闹了大笑话,它答错的谜面是“这个城市以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位英雄及一场知名战役,分别命名它最大的与第二大的机场”,正确答案是“芝加哥”;可一路领先的“沃森”离谱地在这个“美国城市”类的题目中,给出了答案:“多伦多”。原来美国也有很多城市叫“多伦多”。这表明,过多的信息,意味着过多的答案,同时,也增加了“沃森”犯错的概率。“沃森”的局限性还体现在:重复其他选手已经给出的错误答案,不具备使用自动语音识别技术;在日常知识的掌握方面,它似乎能像人类一样进行联想和推理,但实现的机理和人类思考的方式大大不同。
有人提出,中文是“沃森”无法占据的最后一块阵地。比较英语而言,中文更强化了语言的模糊性和二义性,比如:“机器大胜人类”与“机器大败人类”就是一个意思。可是,谁又能预言,在“学习”了四书五经和中文语法构成之后,“沃森”不会拿下中文题目呢?
目前还很难断定在这个世纪人机之战的最终结果。可以肯定的是,人与机器将演绎一种全新的文明样式。《时代》2011年第二期封面故事描绘了这样的未来——2045年,人类将会通过与计算机结合而获得“永生”,计算机智能将取代人脑,永久改变人类的命运。这是真正的未来吗?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华为收购又遇美国壁垒
崔磊
近日,华为公司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不得不取消对一家美国高科技公司专利技术和员工的收购。华为公司收购美国企业失败,已经不是第一次。而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并购受挫,华为也不是第一家,中海油、鞍钢等企业都曾在美国有过类似经历。
中国企业屡屡出师不利,既反映出美国的不自信,也显示出美国对中国仍持冷战思维。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纷纷到海外投资建厂,收购海外企业资产、技术、人才等,给欧美企业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企业的收购申请,反映出美国朝野上下对美国企业竞争不过中国同行的担忧。其实,在中美两国企业的竞争中,美国企业在技术方面有很大优势,中国企业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但很多美国人担心,如果不加限制,任由中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长此以往,美国在技术上的优势也将消失。因此,设置投资壁垒成为美国政府保持技术优势和企业竞争力的本能反应。
另一方面,受惯性思维影响,很多美国人对中国政府和企业心存疑忌,认为中国的大型企业都由政府控制,甚至有军方背景。他们担心,通讯、基础设施、重工业等产业涉及国家安全,这些行业的重要企业一旦被中国企业收购,就会对中国政府俯首听命,从而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美国屡屡拒绝中国企业收购,对近年来深受困扰的中美经贸关系不是个好消息。美国一味要求中方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取消贸易补贴,同时对中国企业设置投资壁垒,不对中国开放市场和技术,导致中国企业在美投资无门,无助于解决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也对美国经济复苏无益。现在美方最应该做的,不是对中国企业投资设限,而是像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所主张的那样,加大对教育、科技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美国企业的竞争力。无疑,投资保护主义短期内能维持美国的技术优势,但长远看,只能是适得其反。
中国企业也不必因为几起失败的收购案而气馁,毕竟美国政府对外国企业设置的投资门槛较高,并非只针对中国,收购失败是常事。据统计,外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的成功率只有三分之一。而且,对中国企业尤为不利的是,当前中美双方互信不足,且美国企业正面临来自中国企业巨大的竞争压力。中国企业应该吸取教训,更有技巧地进行收购,例如从小规模投资、小股权比例做起,尽量绕开有可能触碰所谓国家安全雷区的行业领域,熟悉美国的外国投资审查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