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咨询咨询QQ网站导航网站搜索手机站点联系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幼儿心理学第十章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来源:易贤网   阅读:13632 次  日期:2009-12-30 10:54:43

温馨提示:易贤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幼儿心理学第十章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包括哪几方面?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必须有一种区分于他人的“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和他人不同的。第二,“稳定的同一感”,知道不管自己怎样变化,都是同一个人。

自我意识是人和动物的最后分界。动物不具有自我意识,如一只猫、狗、老虎,虎,甚至猴子在照镜子时,不是在镜子上挠,就是对着镜子发怒,好像要跟镜子里的动物打架。这说明他们不知道镜子里的是自己的形象。我们人类婴儿很小的时候也和动物类似,没有自我意识,他们照镜子的时候往往到镜子的背后去寻找另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产生分离感,首先是和母亲的分离。孩子很小的时候觉得自己和妈妈是同一个人,认识人的时候首先认识爸爸,先会叫爸爸;以后逐渐知道妈妈和自己是两个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才开口叫妈妈。在此基础上,慢慢对自己形成一种稳定的认识,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分离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形成稳定的同一感才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终目的。而这种稳定的同一感的形成要到青年期才能真正完成。

自我意识的最初发生是在婴儿期。我国心理学界对3岁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1岁前儿童没有自我意识,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别开,甚至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因而常常可以看到7、8个月的孩子咬自己的手指、脚趾,有时会把自己咬疼而哭叫起来。逐渐地,儿童知道了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自我感觉)或准备阶段。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以儿童动作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动作,1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开始知道自己和物体的关系,认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产生自信心。如常见到1岁左右的孩子不小心将手里的玩具弄掉,成人马上拣起递给他,之后,他会有意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看见成人去拣,他会高兴得笑出声来,似乎从中或得了极大的乐趣。

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在掌握了有关的词后,儿童开始知道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然后发展到会像其他人那样叫自己的名字。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遇到别人也叫相同的名字时就会感到困惑。

儿童在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别人动自己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较准确地使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点此处就本文及相关问题在本站进行非正式的简要咨询(便捷快速)】     【点此处查询各地各类考试咨询QQ号码及交流群
上一篇:幼儿心理学第十章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
下一篇:幼儿心理学第十章第三节:需要的发展
易贤网手机网站地址:幼儿心理学第十章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相关阅读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