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的基本知识 (一)对学习的基本认识把握:1.学习的定义;2.对学习的理解;3.学习的类别。
二、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学习的基本认识:1.知识的含义;2.知识的分类;3.知识的表征;4.知识学习的标准;5.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二)传统观点的知识学习:1.概念学习;2.原理学习;3.问题解决;4.问题解决教学。
三、中学生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1.注意与预期;2.激活原有知识;3.选择性知觉;4.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5.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6.根据需要提取信息。(二)中学生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方式:1.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三)中学生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动机激发策略;2.注意策略;3.精加工策略;4.组织者策略;5.认知结构优化策略。
四、中学生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1.陈述性知识阶段;2.转化阶段;3.自动化阶段。(二)中学生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方式:1.模式识别学习;2.动作步骤学习。(三)中学生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课题选择与设计策略;2.示范与讲解策略;3.变式联系与比较策略;4.练习与反馈策略。
五、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学习 (一)学习策略的基本知识:1.学习策略的概念;2.学习策略的特点;3.学习策略的分类;4.学习策略的发展差异研究;5.掌握学习策略的意义。(二)中学生学习的认识策略:1.认识策略与学习策略;2.学习中主要的认知策略。(三)中学生学习的监控策略:1.元认知与学习策略;2.学习中的主要监控策略。
六、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指导 (一)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原则。(二)学习策略教学的条件:1.原有知识的背景;2.自我效能感;3.元认知发展水平;4.练习环境的相似与变化;5.有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技术。(三)中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1.课题式教学模式;2.学科渗透式教学模式。(四)中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学技术:1.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3.提供的教学时间。
七、智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对智力的认识:1.理解智力的定义;2.智力包括三种能力;3.多元智力理论。(二)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和生理成熟;2.环境与教育。(三)中学生智力培养与开发:1.横向思维智力开发方案;2.工具性强化训练法;3.项目学习。
八、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对创造、创造力的认识:1.创造、创造力的定义;2.创造力的结构和层次。(二)创造力的发展:1.创造力发展的特点;2.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3.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4.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5.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6.创造力与环境的关系。(三)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基本原则;2.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师的特征;3.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式。
九、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基本知识:1.动作技能的概念;2.动作技能的构成;3.动作技能的种类。(二)动作技能的形成:1.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2.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三)动作技能的保持与迁移:1.动作技能的保持;2.动作技能的迁移。(四)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1.个人内部条件;2.外界环境条件。
十、学习的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基本知识:1.学习迁移的概念;2.学习迁移的类型;3.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与作用。(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特点;2.经验的概括程度;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三)中学生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迁移的方式: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十一、品德的形成 (一)品德的基本知识:1.品德的含义;2.品德与社会规范;3.品德与道德;4.品德的特点。(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品德的因素结构;2.品德的功能结构。(三)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1.品德形成的实质;2.品德形成的过程。(四)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1.一般认知能力;2.交结需要与合作经验;3.个人原有的信念;4.社会道德环境;5.强化与惩罚。(五)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1.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2.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3.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十二、影响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 (一)动机的性质:1.动机的概念;2.动机的相关概念;3.动机的类别。(二)学习动机的认识:1.学习动机的概念;2.学习动机的分类;3.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4.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三)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1.培养学习动机的理想条件;2.培养学习动机的原则;3.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十三、影响中学生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 (一)认知发展与学习:1.认知发展的概念;2.认知发展的条件;3.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4.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影响。(二)智力差异与学习:1.智力的水平与类型差异对学习的影响;2.智力差异与学校教学实践。(三)非智力因素与学习:1.自我概念与学习;2.归因、控制点与学习;3.焦虑与学习。
十四、中学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含义:1.教学的含义;2.教学过程的阶段;3.教学设计的含义;4.教学设计(问题)的组成。(二)教学目标设计:1.教学目标的含义;2.教学目标的分类;3.教学目标的明确化;4.行为目标陈述法;5.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三)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1.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2.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四)教学评价设计:1.对教学评价含义的理解;2.教学评价的作用;3.教学评价的类型;4.量化的教学评价;5.质化的教学评价。
十五、中学生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1.对课堂管理概念的理解;2.课堂管理的功能。(二)课堂管理的目标:1.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2.课堂管理的具体目标。(三)课堂中的人际关系:1.师生关系;2.同伴关系;3.班级群体;(四)课堂环境管理:1.课堂物理环境;2.课堂气氛;3.课堂目标结构。(五)课堂纪律管理:1.课堂纪律的含义;2.课堂纪律的一般分类;3.课堂纪律的发展;4.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5.课堂中的问题行为;6.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十六、中学生教师心理 (一)现代教学角色观:1.角色与角色期待;2.对教师的角色的期待。(二)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1.教师角色的认知;2.教师角色的认同。(三)教师威信的内涵及其作用:1.教师威信的内涵;2.教师威信的作用。(四)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1.思想品德、知识和教育教学艺术;2.仪表、作风和习惯;3.师生平等交往。(五)维护和发展教师威信:1.教师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威信;3.教师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4.教师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六)教师的认知特征:1.知识结构;2.教学能力。(七)教师的人格特征:1.职业信念;2.职业性格。(八)教师的行为特征:1.教学行为;2.期望行为。(九)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1.新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比较;2.新手型教师——熟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比较。(十)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1.成长的历程;2.成长的促进;3.成长的途径。(十一)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应对:1.压力的含义;2.教师的职业压力;3.职业压力的对应。(十二)职业倦怠与干预:1.教师职业倦怠及其来源;2.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