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坛赌球窝案的警示
阿源
备受各界瞩目的中国足球打假反赌案件的审理工作正在紧张准备。从媒体已经披露的情况来看,中国足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简称“中超”)曾经多次发生的假球事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幽灵——赌球。这种全球公敌式的犯法行为如何能在中国存在?如何严厉打击、坚决铲除?是世人共同关注的焦点。
赌球是一些球员、教练员、俱乐部官员,通过赌博集团下注,利用各种办法操纵比赛结果,从而使自己“赌对”比赛结果,赚取钱财的主要途径。
这是一个堪称“经典”的案例。2009年9月2日,青岛海利丰队客场对四川智谷队。赛前,海利丰俱乐部老板杜允琪即在国际赌博网站下注自家球队赢。球赛进行70多分钟,海利丰队3:0领先对手,胜局已定,杜允琪获利。此时,他再加筹码,不管哪一方获胜,只要再有进球,他都又可以大赚一笔。眼看比赛时间临近,海利丰队久攻不下,三名海利丰队员竟然轮番射自家球门,却仍未成功。海利丰队教练兼队长杜斌说:“只有听老板话,才能赚到钱。我这也是迫不得已。”因为老板的指示没有执行好,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杜斌即被球队开除,后来因参与赌球被捕。
赌球能够得逞,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不能缺席,这就是裁判。国际上的赌球惯例是赌输不赌赢,而中国的裁判却在被买通之后,可以让想赢的一方稳赢。海利丰是一例。更加令人痛心的是,曾经多次荣膺中国足球金哨奖的陆俊,也是一个“黑哨”。2003年,上海申花(微博)(微博)足球俱乐部赢得了“末代甲A冠军”,能否赢得这一殊荣的关键一战,关键在陆俊“执法”。2003年11月9日,上海申花队对阵上海国际队,担任本场比赛主裁判的陆俊接到时任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主任张建强的暗示——偏袒申花队。比赛结果,申花队以4:1大胜。赛后,张建强和陆俊各得35万元。
“狗吹黑哨满天飞”,这话打击面可能过大,但是,一再引起媒体和观众普遍质疑的一些问题场次,事后证明,大都和裁判被收买有关。球员还需要提高球技吗?听老板的话,跟着老板下注,把结果“踢”对就行了。
为何治不了这些人的重罪?目前,我国涉及赌球方面的法律是《刑法》第303条:以赢利为目的,聚众赌博、开设赌场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与获利相比,这种制裁还算制裁吗?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反赌球法》该出台了。从法律上堵住假球、黑哨、赌球等行为发生的漏洞,并严厉依法打击,是时候了。
假玉衣何来学术自由
韩冰
有媒体报道说日前,一起骗贷案牵出了一件引人关注的插曲:因犯贷款诈骗罪被一审判 处无期徒刑的原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托人自制的“金缕玉衣”,邀请5位“顶级”文物鉴定专家作评估。专家们拿了评估费,隔着玻璃柜子,“一起看一看,完了该签字,签完字,吃了顿饭就走了”。这件自制“金缕玉衣”,被评估价值24亿元。
这不是文物鉴定界第一次曝出如此丑闻了。今年“3·15”期间,媒体曝光一些拍卖公司的“鉴定师”只要收钱就可以按照顾客喜好随意开具鉴定证书,“鱼目”也能鉴定为“珍珠”。文物鉴定若造假,会损害文物鉴定的公信力,会让学术尊严扫地。
参与鉴定的某知名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接受采访时说:“还没见过鉴定没有报酬的。”文物专家参与鉴定,收取评估费用无可厚非,但鉴定者一旦眼中只有面子、人情,与造假者沆瀣一气,收的鉴定费越高,给出的评估价越高,把假的说成真的,把不值钱的说成价值连城的,那就是赤裸裸的造假。
有些滑稽的是,有位专家说这是“学术自由”。专家们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自主地对文物价值进行判断。但是,不打开玻璃柜子、看一看就给出鉴定结论,学术规范何在呢?参与“假玉衣”鉴定的专家们表示,一起参与鉴定的一位先生是公认的权威,碍于他的“面子”,他说值24亿,别人不好反驳了。由于这位先生已经去世,真实情况已不可考。如果真是这样,盲目服从权威,学术自由精神何在?事情曝光后,专家们或者将责任推向已经去世的这位先生,或者表示自己的鉴定不负有法律责任,学术的严肃性又何在?把这样的鉴定说成“学术自由”,是不是有些对“学术自由”神圣内涵的曲解呢?
近年来,中国民间收藏越来越热,相比之下,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对文物鉴定的责任规范等还远没有完善。在相关法规、制度缺失的情况下,鉴定成了买卖,一些所谓的文物专家从中得到了高额收入。如果让一件又一件鉴定造假事件连续发生,就会透支人们对文物鉴定的信任。
文物是文化传承的宝贵载体,如果文物鉴定成了造假贩子和某些专家牟利的工具,会有多少假文物得以登堂入室?又有多少真文化却难以保存呢?相信那些心知肚明“造假”专家是知道良心的,不要被说假话赚钱容易所诱,以为没风险,其实风险甚大。学术终究是有尊严的,真正的文物鉴定专家会为学术尊严挺身而出,也相信法律和制度约束会完善,心中的天平永远偏向诚信和道德一边。
规范扶起老人无可厚非
张冉燃
卫生部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下称《指南》),因“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等内容,引发网络热议。不少网友认为,在公众从道德、法律层面激烈讨论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时候,该《指南》关注的却是“如何去扶”,不但“牛头不对马嘴”,且可能导致“扶得不专业”成为索赔理由。
虽然《指南》发布的时间值得玩味,但笔者认为,发布《指南》的行为无可厚非——《指南》其实是对相关人员日常工作的技术规范,意在指导如何在老人摔倒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二次损伤。因此,《指南》出台是卫生部履行职责,向相关人员(经媒体传播后,其实也向社会)指导专业的施救方法。笔者甚至认为,如果卫生部能把这2万余字的专业内容,以200字甚至20字的通俗语态向社会普及,令公众长点急救知识,并在生活中掌握应用,那么其价值会更大。
《指南》认为,目前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按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将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而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不是一种意外,而是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跌倒已经是中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居首位,跌倒除导致老年人死亡外,还可能造成残疾,并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
这意味着,如果每年4000多万跌倒的老年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那么武汉市那位88岁的李大爷在摔倒后无人施救,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例,就不会是最后案例。可以想见,如果社会普遍不敢扶,或是不懂怎么扶,老年人的死亡和残疾都将大大增加。
显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需要重视老年人跌倒的问题,自然也需要普及老年人跌倒后的相关急救知识。比如《指南》举例说,当跌倒的老人可能骨折时,就要避免移动伤者或伤肢,并对伤肢加以固定与承托,使伤员在运送过程中不因搬运、颠簸而使断骨刺伤血管、神经,避免额外损伤,加重病情。
从这个角度讲,大家大可不必惊讶扶老人成了一个技术活。因为跌倒可能由病理因素造成,掌握基本急救方法再行施救,才能避免好心办坏事的结果。这就像飞机火车上有人突然发病,广播找的肯定是专业人士。
至于彭宇、许云鹤、殷红彬等人在扶老人后遭遇尴尬,并由之引发“扶老人是奢侈品,一般人扶不起”等的社会讨论,其对公众有心、有效“干预”老年人跌倒,无疑会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但这显然不是《指南》可以回答、卫生部能够纾解的。
CPI转折时刻初现
张立群
8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6.2%,较7月份涨幅降低0.3个百分点。与市场预测大体一致。更重要的是,笔者认为价格涨幅已开始出现下降过程。
在经济增长转型和政策调整背景下,稳定物价的因素不断增加。随着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不断显现,导致价格上涨的货币增长过快问题得到有效控制。7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4.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和2.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11.6%,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5和11.3个百分点;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6%,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和1.8个百分点。货币供给和贷款增速已进入持续下行轨道。
从需求方面看,今年以来总需求增速总体下降。1~7月份出口同比增长23.4%,增速较上年降低7个百分点以上;消费实际增长率较上年降低4个百分点左右;投资增速大体平稳。从决定需求增长的诸方面因素分析,需求增速下降的趋势下半年还会发展。此外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显现,买房需求特别是投机性等不合理买房需求得到了有效控制。需求的变化趋势对价格涨幅回落将发挥重要作用。
从供给方面看,总体是不断增强的。夏粮、早稻取得增产,秋粮播种面积增加,如果不出意外,今年非常可能成为第八个稳产增产的年份。在价格上涨和政策支持下,生猪存栏数量恢复较快。商品住宅上市数量持续增加,存量房数量不断扩大,保障房建设步伐加快,住房供给明显增加。重要生产资料供给水平总体较高,服装、家电、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方面供给充足。综合看,供给面是不断改善的,对价格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持。
从成本方面看,一方面要素资源价格持续上涨,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速率也在加快,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很多行业对冲了成本提高的影响。
从输入性通胀压力看,美国提高债务上限方案通过后,美元会进一步扩发,但制约美国政府开支增长的因素也增强了,综合看美元快速扩张的势头总体趋稳,由此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计也将趋稳。
因此,从全局角度看,支持物价稳定的因素正在持续增加,在这些因素支持下,预计下半年物价涨幅总体趋降。值得注意的是,需求增长水平下降,对经济增长也带来下调压力。要在巩固稳定价格成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改革攻坚步伐,着力构筑经济增长的新基础,使价格稳定与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提高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巴勒斯坦“入联”仍无把握
秦天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于今年6月26日正式宣布,巴勒斯坦将在9月第66届联合国大会上谋求“建国”,即以1967年战争前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巴勒斯坦国,并成为联合国会员国。随着时间临近,事情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历史回到1964年,“巴解组织”初创时即怀揣建国梦,当时的目标是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的巴勒斯坦全境(包括以色列)建立巴勒斯坦国。其后,有关巴勒斯坦独立的宣言曾多次出现。1988年,“巴解组织”在阿尔及利亚宣布建国,并得到多方认可。目前,全球已有近半数国家与“巴勒斯坦国”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外交关系。在联合国,巴作为“政治实体”已拥有观察员身份,此次建国的核心是获得联合国会员国资格。
从建国的客观条件来看,巴勒斯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一般而言,一国获国际公认必须具备定居居民、确定领土、有效统治、明晰主权等基本条件。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上述问题上的分歧根深蒂固。比如领土问题。巴以边界纠纷不决,巴坚持回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的边界,以则认为要视新的现实而定。巴视为首都的东耶路撒冷也由以实际统治。再如统治问题。过去20年来,巴勒斯坦逐渐形成两大政治派别、“法塔赫”与“哈马斯”内斗不止、两个自治区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带分割管理的格局,未能建立统一、高效、完全自立的自治政府。为此,巴方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今年5月,“法塔赫”与“哈马斯”在埃及斡旋下重新“联合”,其直接目的就是入联建国。
从入联的具体程序来看,巴仍无十足把握。要成为联合国会员国,首先要安理会审议通过,再获联合国大会2/3会员国(至少129国)同意。虽然巴很有希望获得多数发展中国家支持,但以色列和少数西方国家坚决反对,美公开表示将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故巴建国提案很可能在安理会受阻。如巴勒斯坦绕开安理会,直接寻求在联大通过建国决议,则该决议将不具约束力,巴依然无法成为联合国会员国,也无法获得投票权。
在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巴建国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其主要考虑是对内鼓舞民众士气、对外争取各方支持,为今后的巴以和谈打下基础。前不久,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会晤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时称,巴方始终坚持和平谈判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重要基础和唯一出路,从未将寻求联合国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作为和谈的替代方案。这表明,建国只是巴方促谈的手段,而非抛弃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