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政治结构中的一种重要权力,行政权力的运行需要公开透明的环境,以便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是由其公权力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其合法性的一个基本来源。近年来,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在一些地方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如河北邯郸市设立政民互动大厅,实行“通透式办公”,政府办公大楼门前没有门卫,市民可以直接敲门进入政府主要领导的办公室;陕西成阳市拆除机关大院围墙,撤销门卫和传达室,允许市民自由出入市政府大楼办事;山西长治市撤掉市委市政府大院的高墙,撤销大门和哨兵,群众从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直接走向市政府办公大楼。这些举措首先在形式上做出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努力,如果能够在内容上更加深入地落实到位,进一步引导,群众对政府事务的有序参与和监督,无疑将是政务公开、官民和谐的一大胜景。
然而,据《人民日报》报道,当前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阻力,情形不容乐观。许多地方组织人员到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改革试点单位参观,不少参观者尽管对试点单位的经验钦佩不已,但却认为这些改革力度太大,自己所在的地方“学不了”。为什么河北邯郸、陕西成阳、山西长治等地方能够大力推进阳光行政,其他一些地方却做不到也学不了呢?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到底难在哪里?
邯郸、成阳、长治不是政治特区,他们打开政府大门,打造开放政府、透明政府,并非在传统行政体制的框架内进行了多么大胆的突破,而不过是在现有的制度资源约束条件下:把可以给群众提供的服务做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了实行通透式办公的物质基础。一个开放的政府,必定是一个自信的政府,从政府主要领导到普通公务员都不必担心,政府大门一旦打开,各色人等就会蜂拥而入,各种“内幕”、“隐私”就会不胫而走,导致局面不可收拾。同时,开放政府秉持服务群众、善待群众的理念,相信群众不是“群氓”。正如成阳市委书记张立勇所言,要充分相信我们的群众,群众不会无理取闹。也正如原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所言,真正的尊严是建筑在自信的基础上的,不对公民抱存戒心,不把公民拦诸高墙之外,是政府具有充分自信的标志。
如此看来,一些地方的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不畅,进展乏力,一在于底气不足;二在于观念不到位。在这两者尚未付诸阙如的时候,要在这些地方推广“通透式办公”,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对于那些坦言“学不了”的地方,人们也不能指望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夯实基础,转变观念,一夜之间就能将邯郸、成阳、长治的经验活学活用。所以,从根本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方要打造开放、透明的政府,除了在政务公开层面的继续探索,还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