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咨询咨询QQ网站导航网站搜索手机站点联系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成考大学语文材料议论文部分四

来源:易贤网   阅读:1023 次  日期:2017-03-24 16:36:53

温馨提示:易贤网小编为您整理了“成考大学语文材料议论文部分四”,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陈情表》(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李密,三国时在蜀汉做过尚书郎。西晋时,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推辞不就。

《主旨》

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为官的苦衷。李密属于亡国之臣,面对新朝天子的征召,他婉言陈情,是冒着不与新朝合作的风险的。

《疑难字词》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去世,死了。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强近:亲近的亲属。应门:照看门户。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私自;废远:放弃奉养而远离。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祚薄:福气衰微。

刘凤婴疾病,常在床蓐。婴:缠绕;

猥以微溅,当侍东宫。东官:太子的住处。

《学习要点》

掌握“以子之矛,克子之盾”的论证方法。

作者紧紧抓住“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说法,表明自己奉养祖母就是在实践朝廷这一号召,而晋武帝硬要他奉诏,反而会使他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夹叙夹议,以情动人。

作者在抒发议论时,更多的是在陈述自己的苦衷,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以理服人。

駢,散结合的文体特点。

文章大量采用整齐的四句形式,其中又有大量的散文句子,骈散结合的形式,既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又不显得呆板。

《重点段落分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本段说明上表的原因,点名奉亲与奉诏之间的矛盾。

过去州郡长官都曾举荐自己,自己都因为这一原因没去。意在表明自己这次难以奉诏并偶然,而这次朝廷的征诏,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五代史伶官传序》(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欧阳修晚年自称六一居士。支持“庆历新政”,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主旨》

阐述了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通过五代后唐李存勗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满招损,谦得益”的道理。

《疑难词句》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给;其:语气副词,表命令。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他的气概盛大,可说是够豪壮的。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每等见到叛贼,士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至于剪

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部,所有的。

5,智勇多困于所溺。溺:沉溺的人或事情。

《全文翻译》

啊!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人事决定的吗!推究庄宗得到天下

与其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之际,把三支箭交给庄宗而对他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跟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晋而归附于梁。这三桩事,我死而有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愿!”庄宗接过箭,把它们藏在宗庙里。此后用兵之时,就派遣官员用猪羊二牲作祭品到宗庙去祷告,恭敬地取出箭,放在织锦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到凯旋之时,再把箭放回宗庙里。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父子,用木匣子装置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宗庙,把箭交回先王的灵前,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时,他意气洋洋,可以说是极为豪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方响应,庄宗张皇失措地由东门逃出,还没有见到敌人;士卒就已纷纷逃跑溃散,君臣面面相对,不知该逃亡何处,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这是多么的衰败呀!难道因为得到天下困难,失去天下容易的缘故吗?或者认真推究他成败的原因,其实都是由于人为的呢?

《尚书》上说:“自满就要招致损失,谦虚就会有所补益。”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享乐可以把自身毁掉,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正盛时,天下所有的豪杰,都没有人能跟他争锋;到了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包围着他,而身遭杀害,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可见祸患常是由细小的事情逐渐积累起来的,而充满智慧和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沉迷的事物陷于困境,难道仅仅是伶官的事这样的吗?

《学习要点与难点》

本文是史论。

本文的中心论点。见主旨。

本文的对比论证方法。

后唐庄宗在消灭仇敌时,意气风发,极写其强盛;在大功告成,天下平定后,又极写其衰败,在盛衰,成败,兴亡的对比中,阐述了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后唐庄宗兴国及败亡的历史事实;

理论论据:《尚书》的话;以及警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重点段落分析》

文章第三段

这段话的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归纳法,对比法。

这段话的论据: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论据。

《答司马谏议书》(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王安石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进行过变法。

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北宋年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进行了一次变法,遭到了司马光等人的反对。司马光写了一封信给王安石,抨击新政。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主旨》

这封书信,驳斥了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责难,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动摇的决心

《疑难词句》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念:又考虑;反复:书信的往来;具道;详细说出来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辟:批驳;难:责难;壬人:小人;

3,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胥:与;非特:不仅仅。

4,如今当一切不事事。事:动词,做。事:名词,事情。

《全文翻译》

安石陈言:

昨日承蒙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同游共处,彼此友好的时间已经很长,而议论事情常常看法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即使我强作解释,最终也一定不会被谅解,所以只简略地写了一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可是又考虑您对我厚意看待,在书信往来上我不应简慢草率,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大凡读书人所争论的,最主要的是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名义和实际的关系明确以后,那么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也就可以认识清楚了。如今您所用来指教我的,是说我侵夺官吏的职权、无端惹事生非、与民争夺财利、拒绝别人的劝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而在朝廷上讨论修正,再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实施,不算是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奉行古代贤圣之君的政治主张,以兴利除弊,不能说是惹事生非,为国

家整理财政,不能算是征敛财富;驳斥谬论、责难那些巧言谄媚的小人,不能说是拒绝别人的劝告。至于说到埋怨和指责新法的人很多,那是我本来就预料到会是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生活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多以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流俗、讨众人的欢心为好。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又没有去考虑敌人之多少,就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他们对抗,那么,这些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怨恨、反对的主要是老百姓,不仅仅是朝中的士大夫而已。盘庚没有因为有人反对、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迁都的计划。做事先考虑好怎样做合理,然后采取行动,认定做得对就不要有什么后悔的缘故。

如果您责备我在位的时间长久了,没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以施恩惠给百姓,那么我不辞其咎;如果说如今应当什么事也不做,只要墨守前人的陈规就行,那么,这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我对您的敬仰到了极点。

《学习要点与难点》

本文是一封书信。属于驳论。

本文批驳的反面论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本文驳论是驳论点,分为三部;一,确立论辩双方公认的判定是非的标准,即名实是否相符。二,将对方攻击自己的言论归纳成五个论点;三,逐一加以批驳;要把批驳的论点,与批驳的内容相对应掌握;

《重要段落简析》

文章的第二段

作者将对方攻击自己的论点归纳成五点,侵官,生事,争利,拒谏,致怨。然后一点一点加以批驳。要注意掌握批驳的论点与批驳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作者理论的原则是:名实是否相符。

作者在回信中,做到既坚持原则,又不伤和气。表面上十分客气,但骨子里坚

定改革不动摇,柔中寓刚。

在批驳“致怨”时,分为两层:第一层,指出致怨的原因在于社会风气不好;

第二层,用盘庚之迁的历史事实论据,类比自己改革到底,决不动摇的决心。

《论毅力》(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界主要代表人,最早用资产阶级史学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

《论毅力》选自《饮冰室合集》,写作与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不久。

《主旨》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即只有具备坚韧毅力去战胜逆境,才能在事业上面获得成功。

《疑难词句》

1,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交替呈现。

2,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猝:突然。

3,又以为我蹇于遭逢。蹇:引申为艰难;

4,常相参伍。参伍:交相错杂。

5,成败之数。数:规律

《课文翻译》

普天之下,从古到今,成功和失败的事情如此之多,如此的纷纭复杂而途径又不相同。概要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就成功,反之就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致说来,不顺利的境遇占十分之六七,顺利的境遇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穿插着交替呈现的。事情无论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些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一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

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的事本来就是很容易的,等到骤然尝试而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勇气;那些意志能力次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第一关,但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再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那些事情愈大的,遇到的挫折就愈多,要不退缩也愈难,除非极其坚强的人,没有能善始善终地把事情进行到底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不顺利以后必定有小的顺利,大的不顺利以后必定有大的顺利。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随之便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爷特别有意宠爱他;又认为我是遭遇艰难,

所以成就比不上他。(这种人)怎么知道所谓“艰难”、“幸运”什么的,都是他与我所相同的,而能征服这个“艰难”,利用这个“幸运”,就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拿驾船打比方,如果以二十天的时间行一千里的路程,其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是互相交错的。人家以艰苦忍耐的力量,顶着逆风恶浪而冲过去,然后可以从容地前进,去渡过顺风顺水的一段。而我则一天就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因此彼岸就始终不能达到。

孔子说:“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没有堆成,如果停止,我就停止了;又好比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继续干,我就前进了。”孟子说:“要干事的人,就像掘井,掘到非常深,而没有挖到水,仍然是一口废井。”成功的规律,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

《学习要点与难点》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写作于“百日维新”失败之后,作者勉励处于逆境之中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逆境,克服困难,继续从事改良运动。

本文正反对比论证法。

第一段,“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正反对比。

第二段,顺境与逆境相对比;

第三段,遇挫折不退却,与旁观者对比。

第四段,堆山者与填土者对比,堆山者“功亏一篑”,填土者则“持之以恒”。

全文围绕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进行正反对比。

本文的比喻句。

“更譬诸操舟——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以操舟作比,说明有毅力可把逆境变顺境。

孔子的“堆山”与“填土”比喻有无毅力的两种结果。

孟子的“掘井”比喻没有毅力,半途而废,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

本文的层递句。(重点)

第二段,“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作四个层次的递进描述;

第三段,操舟作比喻。“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作三层次的递进描述。

《重点段落简析》

本文第四段。“孔子曰——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本段修辞手法是比喻。

本文的论证方法为对比。孔子所说的堆土与填土,构成对比。

本段的比喻是要说明成败的关键是有无毅力。

本段的论据属于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论据。

更多信息请查看成考
点此处就本文及相关问题在本站进行非正式的简要咨询(便捷快速)】     【点此处查询各地各类考试咨询QQ号码及交流群
上一篇:成考大学语文材料议论文部分三
下一篇:成考大学语文材料议论文部分五
易贤网手机网站地址:成考大学语文材料议论文部分四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