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书写如何提出亮点,如何快速走出平铺直叙的困境。适当的名言积累是关键,引用修饰的点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能否用的好用的妙又给考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下面教育专家给大家补充一下名言警句,并配套示范使用,给大家以借鉴。
1.句子: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清•顾嗣协)
出处:顾嗣协 《杂诗》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才以避短,资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
意思(直义):骏马能经历艰险,但在田里干活就不如牛;坚固的车子能载拉很重的东西,但渡河就不如船。
意思(引申义):要善于认识自己,客观、公正、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做到扬长避短。
语段:“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一个集体用人用得好,才能最大的发挥出整体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单位的工作才能取得最大成效。每一个人都有其特定的长处所在,合理的利用集体中每一个人的优势,可以达到非常完美的效果。这个世界少有通才,但专才却屡见不鲜,人有所能,有所不能,因此我们应当看到自己的优缺长短所在并给其安排适合发挥的岗位位置,这样才能充分有助于人才才能的施展,才能达到整个社会进步胜利的目的。
2.句子: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杜荀鹤)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意思(直义):现在的人们看不出是凌云的树木,直等到树木凌云才说它高大。
意思:(引申义):一棵参天大树在它还幼小时,往往不受重视,要等到它枝干参天的时候,大家才会承认它的高大。树木如此,人也同样,有才华的年轻人也往往被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所轻视。诗人在这里写的是“小松”,而真正的用意却是为年轻的才智之士发出呼吁,要求人们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成长。
语段:“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一个人无论处在何种位置,都应具有高远的目光,应自视配得上世上一切高贵的事物。当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英雄,总得有人在英雄走过的时候坐在路边鼓掌。那么,我们就要端正自己的位置,并同时具有深远的目光,成功自在不远处。
3.句子: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
出处:出自龚自珍《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意思(直义):我希望天帝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多种多样地产生人才。
意思(引申义):若想让国家繁荣强大,改变积贫积弱的状态(作者所处时代),政府破格录用人才才是国家进步发展的基础。人才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语段:“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适应当今和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资源已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力资源能力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
4.句子: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
出处:白居易《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普。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意思(直义):试验玉的真假,要烧满三日才知;辨别枕木和樟木,要等到长七年才能分清。
意思(引申义):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真正的人才要能够久经考验。
语段:“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看一个人能力高低,品德优劣,众人评价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手段,就是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历练。日常工作生活中怎样识别一个人的德与才,好与坏,是全才还是偏才,是混合型人才还是专业型人才,是德才兼备还是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没有一个人敢在短时间内就下结论,所以知人很难。所以实践,才是辨材识人的唯一标准。把一个人放在火热的一线中去锻炼考量,只有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人的工作细节工作方法工作结果以及处事为人技巧学习沟通能力才可能得到全方位的释放,与此同时,德能品行才学修养就会自然地流露显现出来。
5.句子: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
出处:出自《韩非子·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意思(直义):掌管执行法规的人坚强,就能使国家强盛;掌管执行法规的人软弱,就会使国家衰弱。
意思(引申义):依法办事是国家强盛的保证,如果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国家就很难治理好。
语段:“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对于执法者而言,要求别人守法,自己先要守法;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试想一下,如果执法者心无敬畏、目无法律,人们的法治信仰如何建立?如果执法者刻意曲解法律、甚至以法律名义践踏法律,执法者的权威公信又从何谈起?这也是为什么几名上海法官集体嫖娼事件会让全社会如此震惊痛斥,更是为什么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 没有政府的法治化,不可能有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
6.句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出处:出自《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直义):一个人抱不拢的大树,是从极小的萌芽开始生长;九层高的台子,是从不断堆土开始增高;人行走到千里之外,是从脚下第一点开始的。
意思(引申义):大事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要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
语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达到目标,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绝不可少的,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古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伟大的事业,都必须从小处做起,从平凡处做起。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更应该努力从点点滴滴做起,不急于求成,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宏伟的目标迈进。
7.句子: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宋•朱熹)
出处:朱熹 《朱子语类》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意思(直义):如果论起先后来,知识为先,如论起轻重来,实践行动为重。
意思(引申义):人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理,并且在行为上作出合理的行动。也只有履行了合符理的事情,才是真正的知。
语段:“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要搞好群众路线必须首先明确群众路线的内涵,明确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群众和群众路线等相关概念,明确遵循群众路线对党长期执政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价值和意义。这些理论内容是我们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必须明确,评价理论学习的效果归根结底要靠实践操作和检验,因此,把握了党的群众路线相关理论后,整个活动的重点和关键应该是深入为民实践,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提高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只有以实践标准要求和检验教育实践的效果,群众路线才会取得实效。
8. 句子: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情则乱 ( 墨子 )
出处:出自《墨子·尚同上》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情则乱
意思(直义):上面为官从政的,如了解得到下边的情况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就可很好地治理,反之,不真正了解掌握下边情况,政策脱离实际,就会发生动乱。
意思(引申义):国家要治理好,首先要了解下情。
语段:“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情则乱”,墨子如是阐述着从政之道。上面为官从政的,如了解得到下边的情况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就可很好地治理,反之,不真正了解掌握下边情况,政策脱离实际,就会发生动乱。这段话用于今时今日,其蕴含的哲理仍是不会有一点褪色。当前,我国掀起一股党的群众教育路线“热潮”,下基层成为开展教育活动的有力措施,我们必须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下基层活动不能只挂在嘴上,放在心里,还要切切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去。
9.句子: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不从。 (宋•欧阳修)
出处:欧阳修 《准诏言事上书》
意思(直义):说的话多变人们就不会相信,下的命令频繁改动人们就不会服从。
意思(引申义):法令必须有持久性、严肃性,立法行令,应严谨审慎,决不能令出多门,自相矛盾;更不能朝令夕改,变化无常。否则会造成百姓的疑惑心理和不信任感,使政令难以贯彻,也无从贯彻。强调法律的权威性。
语段:“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不从”。在依法治国、捍卫法律权威的今天,庄严神圣的法律不容亵渎。没有法律权威就没有秩序。国家通过司法审判有效地捍卫社会公平和正义,必须建立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基础之上。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仅包括司法、行政机关在实践中保持法律的持久性和严肃性,也包括全体国民对于法律权威的尊重和维护。维护好法律权威,就是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
10.句子:敬教劝学,建国之大体;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清•朱舜水)
出处:出自《朱舜水集·劝兴》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体;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意思(直义):敬重教育、引导人们学习,是建设国家的大事情;举荐起用贤人、培育人才,是作官为政的首要任务。
意思(引申义):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语段:“敬教劝学,建国之大体;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国家的根本,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当前的国策,现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依靠教育的力量,所以一个国家要想得到较快的发展就得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策略,做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民族来说,教育可以提升民族的生存力和竞争力,使整个民族得以传承下去,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对于国家来说,教育可以提升国家的实力,是事关国家兴衰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