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门票车票保险捆绑销售;学生票只在暑假销售;全价票40元半价票变30元;几个景点打包销售……国家发改委近期在全国二百余家景区检查门票时,发现一些景区存在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未按规定执行门票优惠政策、捆绑销售和不合理联票等乱象。记者调查发现,景区违规定价痼疾难除,门票收入甚至成为地方财政“提款机”。“门票依赖症”之所以久攻难破,在于长期以来国内景区门票的收入支出随意化,缺少约束与监管。(2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金陵晚报沈峰: “景区乱涨价”“门票依赖症”等现象是国内旅游业的“顽症”。目前国内5a级景区中,门票价格大多超过百元,有的甚至超过300元。过高的“门槛”,实际上就是把大多数民众挡在了门外。尽管国家发改委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但很多景区在3年后大涨门票价格,把以前没有涨价带来的“损失”捞回来。可以说,门票涨价、服务缩水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障碍之一。如果旅游经济完全变成了“门票经济”,那么被关在门票围墙内的景点就会像笼中之鸟,失去活力也失去吸引力。景区眼睛不能仅盯着门票收入,而要着眼于整体水平提升之后的收益。旅游经济必须从“门票依赖症”的窠臼中“突围”出来,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旅游产业和链条上,也应通过监管提升旅游品质,打破景区门票“解禁必涨”的怪圈。
@中国青年报毕诗成:随意才有糊涂账,有糊涂账才有各种空子可以钻。这么多的理由与借口,说到最根本上,如何才能令景区沦为提款机的命题进入“可治理轨道”,而不是原地踏步打转转?窃以为,必须上升到“依法治国”的高度,从依法治山、依法治水、依法治景的高度,来治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景吃景的乱象,才有可能重建还山于民、还水于民、还景于民的管理新秩序。其实,任何秩序的混乱,根本上都是一种法治秩序的缺席。如果不从建构景区管理法治化的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以及其他同类问题,我们就会在责权失衡的漩涡中不停打转,消磨公权的信誉与管理的品质。老百姓就会用脚投票,把票子花到境外去。隔三差五“抓一抓管一管”的呼吁,注定只能雷声大雨点小,反倒壮了一些滥权伸手者的胆子。
景区成“提款机”,土地成“提款机”,收费站成“提款机”……地方财政缺钱,老百姓也缺钱,在公权、市场与消费者构建起来的三角关系中,民众不能总是处于难明真相的弱势地位,强民才能富民,富民才能强国。民众口袋本就不厚,若总被这样提来提去,最终提空的会是对“依法治国”的信心。所以说,依法治国包罗万象,无处不在,徙木立信,不妨就从根治“景区提款机”开始。
@法制日报毛建国:旅游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民生问题,任由旅游乱象存在,特别是景区乱涨价泛滥,不仅会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而且会削弱民生幸福感。现在,很多地方顺应民生需求,提出打造“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的城市,让民众享受更多的旅游福利,这是政府的责任所在,也会越来越成为基本民生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更应该强调政府责任,要让国有景区,特别是公益性的国有景区,发挥出“大块头”的大作用,从而对市场起到支撑和引导作用。
景区票价也需供给侧改革,这种对景区产权归属与性质的划分,正属于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在最近举行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实行景区门票分类改革,也体现了这样的思路。就现实来看,对景区乱涨价呼吁已然无用,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斩草除根,才能实现旅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网李丁乔:按理说,景区门票收入扣除常规税收外,都应当由经营单位自主分配,除了承包给私营业主的,其它景区更应该将收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服务环境。但事实是,扣除常规税收后,景区往往还需要给管委会、政府部门等机关事业单位“分红”。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出现门票捆绑、不合理联票、逢调必涨等怪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最终,景区、政府部门、景区管委会倒是鼓足了腰包,却让广大游客苦不堪言,说白了,景区门票变“提款机”,也就是把游客的腰包变成了“提款机”。
要打破这台地方政府的“提款机”,必须首先打破地方政府对景区门票的依赖性,综合分析景区运营收支,合理增加财政投入力度,科学设计旅游收入在政绩考核上的占比。其次,要明晰政府和景区的责任边界,把该监管的监管好,把该服务的服务好,打破吃“大锅饭”的收入分配机制。最后,建立公开透明的运营监管制度,使景区的财务、运营状况处在全民的监督之下,倒逼景区将门票收入用在该用的地方。
@光明网寇宇龙:众所周知,除去一些人造景观和游乐设施,大部分景区都属于自然遗产和人文遗址,说直白点,就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全体公民的礼物,其本身具有的公益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今,不少景区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诚如这次的报道所提及的,成了“地方财政的提款机”。公益性质的景区变成了利润可观的生意,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垄断性,那又如何能阻止得了其不断膨胀的逐利性呢?
诚然,即便是自然风景区,管理和生态环境的维护也是需要成本的,收取一定金额的门票是合理的,但门票收益和成本维护之间不能有巨大的差额。旅游市场当然不排斥商机,也不排斥赚钱,但却不能在门票本身上打主意。说到底,景区只是个依托,将住宿、购物、餐饮等方面的服务质量提升上去,游客才会乐意埋单,也才能实现游客与景区之间的双赢。国内很多景区目光短浅,硬生生地只想在门票上狠捞一笔,让游客一进门就感受到了剥夺感,且旅游服务质量难如人意,这种情况下,矛盾与冲突频发也就不难理解了。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出境游市场大幅度增长,其成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显然有值得国内景区反思的地方。
解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很多人假期的必选方案,但是,每每到此,有关景区门票的消息总能触痛人们的神经,虽然说在景区门票问题上,近年来管理部门没少发文,有要求不得随意涨价的,有要求提高服务的,可到了实际问题上却成了“一纸空文”,一些景区的老毛病依然如故,而这背后实则凸显了制度的苍白和无力,从而致使景区门票陷入“解禁必涨”的怪圈。
深究景区门票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门票价格“明涨”之外,“暗浮”现象也层出不穷,有些景区根本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门票陷入“逢调必涨”的怪圈;一些景区存在“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服务并收费”的违法行为;部分景区还在半价优惠票上打起了小算盘,“隐性”抬高价格;某些景区不合理打包实行“一票制”,让游客无法选择各景点单项票。
说到底,门票收入成为地方财政“提款机”,在于长期以来国内景区门票的收入支出随意化,缺少约束与监管,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明确产权、加强监管、严厉问责。具体而言,就是地方政府需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规定,并完善景区管理机制,对管理人员、门票价格等一一严格管理,保持准公共产品类景区的公益本色,除此之外,更要切实解决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景区发展产业比较单一的沉疴顽疾,让景区服务多元化成为发展主旋律,切不可因为一时的短视行为,干出“杀鸡取卵”损害游客利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