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综述
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对策
1.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
更新考试观念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观是从“人”出发的,着重强调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科学的考试观要求考试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考试的教育功能。两种考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不一样,但都以考试为手段来实现各自不同的目的。显然,在当今社会,知识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趋势。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考试观,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
(1)树立考试不是为了获得学期成绩,而是作为前期学习效果的总结的观念。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后,通过考试进行自我衡量、自我提高,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尚未掌握的部分及时补课,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作为下一阶段学习的起跑线。
(2)树立考试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而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通过考试,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疏忽和缺陷,并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指出学生在前期学习中的不足,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指导他们进行探索。
(3)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发展,同时在制度上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2.明确考试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考试目标的制定应本着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
(1)考试目标应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要想人才多样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尊重人的个性。理想的考试应对每一位学生都设计考试标准和模式,适应每位学生素质的发展。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缺乏个性,千人一面,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2)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租归宿,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考试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通过考试诊断教学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从而调节教学双方向教学目标迈进。
3.针对课程特点,丰富考试形式
目前我们的考试还主要是单一的书面考试,在考试的评价上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尽管现在尝试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但由于缺乏科学严格的形成性考核办法,形成性考核的信度有待提高,因而不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形式和考试评价标准人手。
(1)要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大学课程考试基本测试形式通常可采用以下六种:①闭卷考试,具有适合多人同时考试,效率高,测试环境比较容易控制,题型多、覆盖面大等特点。②开卷考试,重点不在考核应试者对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考核应试者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也包括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③口试,最大特点是应试者在提问范围和所创设的考试环境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可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口试对应试者学识的广度与深度、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均能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观察和检测。④成果性考试,如综合文献调研报告、设计项目训练、作品展示等,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研能力,同时能有效考查学生查阅资料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操作合作考试,能够较好地考核学生涉及动作技能领域的实践能力与素质,增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测试手段。⑥计算机及网上考试,不但可以用于对学生认知领域的考核,还可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社会、开放教育的今天,应大力开发和利用这种考试方式。
(2)改进考试评价标准,使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实践上来看,目前关键是要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制度建设,增强形成性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严格形成性考核的控制与监督,充分发挥形成性考核的导向作用,最终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
(3)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将课程考试分阶段进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可以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再出若干个综合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以开卷的形式考试。教师在学生完成章节小论文之后,安排论文回顾,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作解答或在学生中开展讨论,鼓励创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通过写小论文的形式理清概念,逐步消化所学知识,学会查阅资料,增强实际写作能力,同时不再以一次性考试决定成绩,减轻了学生考试压力,最终将考试变成实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堂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此获取教学信息,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能力培养方向发展。
4.紧扣时代脉搏,更新考试内容
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培养和考查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鼓励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
(1)命题要突出能力考核,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个人思考。大学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寻求教育的相当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2)命题要体现开放性。考试的命题要着重从培养目标的全局出发,要反映出课程教学的目的,而不是课堂教过的和教材中存在的内容。其开放性体现在:①试题内容的开放,教师主要是构建好问题情境,根据培养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试题答案的开放,无标准答案,学生可根据试题的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③答题方法的开放,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答题方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开放性、个性化的考试设计对教师的教学会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对课程有熟练的掌握并有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还要把握清楚,做到既“因材施教”,又“因材施考”。
(3)评分标准人性化。命题的开放性同时也决定了评分标准的人性化。人性化的评分标准改变了以往评分标准的单一性,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堂笔记作出的答案只能获得及格,不能得到满分;而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有创意并言之有理的答案才能获得高分。评分标准的人性化使得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的个体,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
考试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将高等教育引向培养会学习、能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轨道,真正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和谐统一。为了搞好考试改革,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尤其要严肃考风考纪。同时,学校管理部门要在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等方面与考试改革密切配合,不断修改和完善各种与考试有关的制度规定,以利于推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