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影响食品安全的“症结”所在
食品安全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体制与观念方面的根源,又有机制与管理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食品监管体制不顺,职能重复交叉导致执法效能不高。我国现行食品监管体制是“以分段监管为主,以品种监管为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产生责、权、利脱节,多家食品监管部门由于责权难以明晰,又有部门利益,一方面难免出现重复和交叉监管;另一方面因工作“扯皮”而发生行政行为错位甚至缺位,从而造成“大家都在管,大家都难管”的局面,导致食品安全监管出现盲点和空白点,影响了食品安全执法的整体效率。
(2)食品安全检测装备分散,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现有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和装备分属质监、卫生、药监和农业等部门,由于这些部门分别归属“条条”与“块块”,因有多个“婆婆”,其检测装备的配置与使用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使有限的检测资源很难为保障食品安全发挥有效作用。一方面各有关部门重复投入,食品检测硬件雷同化;另一方面食品检测项目同质化,检测结果互认共享水平较低,造成资源浪费。
(3)生产经营环境治理滞后,食品安全信用度较差。为数不少的城乡食品加工小作坊和小餐饮店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其加工场所脏乱差,其原料来路不正,其经营操作不规范,其内部员工无培训,其产品(餐饮)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农贸市场设计、管理和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还停留在八十年代的水准,如随地杀鸡宰鸭、熟食裸露销售,食品来源不明、质量良莠难辨等问题较为严重。
(4)农产品尚未实施有效的安全准人,现代科学种养技能推广乏力。以蔬菜种植和供应为例,一方面对菜农缺少应有的培训,尤其在蔬菜灭虫喷洒农药环节上没有实施严格、统一的监测和控制;另一方面对生产基地缺乏必要的投入,其建设标准低,质量安全无保障,许多农产品基地缺少技术人员和质量检测设施。 (5)部分经营者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不能自觉抵制“问题”食品。在众多的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以及无证食品摊贩当中,多为农民工或城镇待业人员,他们大多缺乏相应的文化和技术,没有足够的资金,难以真正顾及食品(餐饮)质量。而对食品安全问题,一边是怨声载道居多,一边是举报投诉甚少。由于食品消费一次性数量和花销不大,买了“问题”食品的一些人往往自认倒霉,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折腾这些“小事”;也有人对食品质量抱有侥幸心态,感觉几十年都吃过来了,并没有吃出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