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综述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要改变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可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1)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档案系统,制定诚信档案法律法规。
据《中国教育报》2002年11月20日第8版的报道,2002年5月,中国海洋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同时,学校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对有任何违约现象的学生、对那些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又无故不交纳学费的学生,当年不给予校内任何的奖励和资助。
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我国缺乏统一的信用指导大法是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依法建立健全一个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加强对政府、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管理,已是当务之急。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信用管理法,使之成为信用管理的“母法”,在此基础上制定诚信档案管理法律法规,从而逐步完善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
(2)加强高校诚信教育力度。
①加强高校“德育”的教研力度,编写诚信教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素质教育品牌图书“律商”概念是中国第一部诚信教材,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知名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律商》一书提出的衡量律商高低的十大标准,为诚信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应多组织德育骨于教师编写诚信教材,为诚信教育打好基础。
②教师以身作则,揭露打击学术腐败,重塑学术正义,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榜样。教师是“传道、解惑、授业”的人,是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是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率先做到。但有一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不注重诚信,比如有的老师上讲台前不认真备课,想到哪就讲到哪,非常不负责任。更有甚者为了评职称竟抄袭他人的科研成果。这些都给大学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教师只有言传身教,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应将诚信教育列为师德教育的首要内容,建设一支学术作风正派,教学科研能力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搞好大学生诚信教育。
③精心组织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加以引导。如举行无人售报、开展诚信与反诚信的讨论、诚信征文活动、以诚信为主题的网页制作大赛、万人诚信宣誓仪式、定期公布不诚信行为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诚实做人、做学问的氛围。
④结合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适当延长助学贷款还款期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引发了一系列“后遗症”,不少贫困大学生因毕业后就业困难或就业处境不佳,而无力偿还其在校期间争取到的国家助学贷款。据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的统计,大学毕业生未按期还贷率高达56%,其中45%是因为就业困难。
对于因就业难而产生的诚信危机,除了大力培养大学毕业生的诚信度和社会责任感外,还要改革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机制,按照毕业生的收入状况来确定还贷的具体期限和还款方式。对确实因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适当延长还贷期限;对就业较好收入较高者的每次还贷数额可适当提高,而收入较低者的每次还贷数额可相应减少,特殊情况者甚至可以减免。
(3)全社会行动起来发扬诚信文化,重塑诚信风气。
①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全社会倡导诚信文化。政府不诚信将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文化的重扬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给广大民众特别是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引导示范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政府诚信行政,打造出众多讲信用的政府来开展诚信教育,以身说法才更有说服力。
②倡导诚信文化,抵制反诚信文化。社会诚信行为大量缺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诚信文化的失落,而各种反诚信文化却相当活跃。比如,在反诚信文化的支持下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抄袭作弊普遍不被学生认为是可耻的行为或被认为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需要,甚至被有的学生认为是一种有刺激性的冒险游戏。
诚信文化的倡导要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在继承优良传统和吸收古今中外诚信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诚信文化。诚信观念在社会飞速变化的时代,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借鉴国内外优秀道德准则,认真剖析现实社会中不诚信的反面例子,树立诚信榜样等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学生的诚信意识越完善,对自己行为的诚信意义就理解得越深刻,就会自觉地按正确的诚信规则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