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前中国能源问题
1.中国既要发展又要避免目前发达国家的高能耗
从人类发展历史过程来看,目前的经济发达水平和人均能源消耗可以说成正相关的关系。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各有千秋,有的国家像美国、加拿大可能能源效率不是特别高,人均能源消耗高很多,甚至比一般的发达国家还高;也有一些发达国家相对人均能源就少一些,总体上看,大约从每人三吨到七吨标煤甚至更高。一般来讲;从现在的情况看,凡是达到发达的水平,人均能源消耗是比较高的。比如0ECD(发达国家集团)的人均能源消耗就在四吨标油左右,这大约是中国人均消费的7倍。
当然按照官方汇率计算,现在中国GDP人均总值还很低(不到1000美元),而我国现在人均能源消费也只不到一吨标煤,所以比美国要差10多倍,比一般的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差7倍。所以我国今后如何做到既要发展又要避免目前发达国家这样高的人均能耗,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2.中国能源投入产出比和能源系统效率都较低 从能源效率来讲,可以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单位能源消耗能创造的GDP,就是投入产出(投入能源能产出附加值);另一个是从技术上,也可以计算单位产品的能耗,而且还可以计算整个能源系统从挖煤、采石油、一直到炼油、发电以及终端利用,把电能最后变成机械能或其他能源服务的过程中到底有多少能源被浪费、多少能源真正变成最后有用的能源,从技术上叫能源系统的效率。
在这两个方面来讲,中国现在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比如从GDP单位能耗看,我国与国际先进国家(发达国家)相比可能有好几倍的差距;从能源系统效率、单位能耗方面也是如此,比如一些产品的能耗(主要产品像钢铁、其他冶金产品、重要化工产品、一些高耗能的建材)有的差10%,有的差30%,也有的差得更多,50%、70%都有。当然这几年有很大进步。
从能源系统效率目前的不同计算看,中国能源效率大约是30%左右,(也有专家认为,把开采之中没有开采出来的资源也用起来,这样我国的效率就更低,当然这个计算有的时候说不清楚。)人们估计发达国家现在已经达到40%甚至50%左右,所以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还是存在的。
3.能源主体是煤是油争议较大 实际上,争论的基本不同的看法是,一种看法认为事实上,煤炭已经作为基础能源,因为现在中国一次能源里煤炭占60%,高的达到70%、80%,中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同时煤炭也是中国比较可靠的资源,以后经济发达也离不开煤,所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尽管人们说煤炭不干净、经济效益差,但是没招。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看,整个世界早就进入到石油天然气时代,实际上,发达国家有的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至少在50年代后,逐渐告别以煤为基础的能源结构,变成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现在天然气发展得也比较快,基本上,现在石油占世界能源消费的40%左右,天然气和煤各占约20%,其他是一些核电、水电。从中国发展、技术进步、终端需求出发,中国也避免不了走能源优质化的道路,但确实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4.采取何种能源结构应该有市场和全球视野
能源究竟采取什么结构,不是主观愿望决定的,这本身是一个经济学问题。终端需求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变化,而且市场竞争要求有比较高效的能源系统,要求有比较清洁的能源系统,所以在许多发达国家将能源主体变成石油天然气,并不是因为没有煤,比如美国和俄罗斯现在煤炭储量比中国都大,但是他们都走石油天然气为主体能源的路,从经济学角度的终端需求及其要求提供的服务看,石油和天然气可以更经济些。中国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局限在看中国有多少资源,如果从现在市场来讲,现在已经看到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中国现在也在进口大约和出口一样多的货物。在这种情况下,既有全球的市场观点,也应该有全球的资源观点,能够使自己利用全球资源的能力逐步加强。当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加强,也应该有比较好的外交方面的努力,得到比较充分的石油天然气供应也是很有可能、很有希望的,而不能把握只用中国能源还要出口上亿美元的产品这种不是很实际的说法。
5.我国近年经济高增长而能耗下降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 实际上,1996年以前中国能源消耗还是在增长,而从1997年开始到2000年的这三四年间,从能源统计上看,中国能源增长突然出现一个变化,经济增长还保持在7点多,能源消费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特别煤炭消费大幅度下降。当然从2004年开始,能源消耗总量开始增加了,2005年上半年能源需求还在增加。能耗下降是一个比较短暂的过程。回想一下,1996年到1997年时正好是中国经济改革达到一个转折点,那时以市场为基本力量来配置资源基本上实现了。此前什么东西都是短缺,可1997年开始生活资料突然不用抢了,而且还出现产品竞争,品牌之间打仗、降价销售,而且生产资料也出现了一个市场的变化。实际上,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努力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中国从短缺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当然,产业结构的变化、包括国企改革力度也在加大,过去没有国企改革有库存还可以接着干,现在由于有市场干预又有国企改革,市场硬约束使过去浪费型生产不能接着库存,有库存就没人买,工厂要倒闭,如果是市场不对路的产品就别生产了。这样也节约了大量的过去会被浪费掉的生产力;同时经过实际能源改革,能源价格、能源分配体制都有很大变化。这样提高了全国的能源效率。
6.经济高速增长而能耗下降只是暂时性的 多种因素作用,使1997年以来的这三年到四年我国能源消耗出现了世界瞩目的变化。但是这还是一个过渡过程,以后的目标是争取使能源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而且慢得越多越好——过去达到能源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一半左右,今后如果能够在长时间保持这个比例就是一个很大成功。事实上,我国不可能好几年经济是7%或8%的增长速度时能源还要降下来。如果这样,确实就会像很多外国经济学家、或者对中国情况不是很了解的有些人所提出的一个论据,怀疑中国经济是否真实——物质消耗不上去,光有经济增长速度是不是在变戏法?是不是有泡沫?人家都会产生这种想法。目前能耗的下降是短时间调整,今后不会总是这样。现在已经开始转过来了。能源消耗还会逐渐增长的。我们争取使它不要增长太快,但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能源消耗的增长不可避免。
7.从产业和产品两方面入手倡导高效低耗 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大力发展高效而能源消耗很低的产业。当然有一个市场条件限制——市场能不能容纳是一方面,从产业政策上讲,中国确实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还应该鼓励发展高效——高产出、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如果去发展所谓高能耗的像冶金、建材等基础材料、特别是附加值比较低的东西来出口的话,中国整个能源消费会面临如何保证能源效率和充分供应的问题,显然这不是一个合适的方向。
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个产业里,高效低耗也还是有不同的含义。现在推动节能化,在商品本身的能源效率方面也应该有产业政策引导。比如空调或者冰箱,虽然提供同样的服务,也应该鼓励发展那些效率高、电耗低、能耗低的产品,这叫产品结构的调整。
8.不应该倡导奢侈型消费 要反对奢侈性、浪费性的行为。实际上,现在有些宣传不是在提倡朴素,而是从商业性方面鼓吹奢侈性。最近汽车展常说888万一辆车,这即使在国外也是极个别王公贵族、特别大的资本家、或者演艺界大明星钱多得不得了,拿来摆牌子的。中国永远不应提倡这个东西,这个引导不对,纯粹是商业炒作,从可持续发展来讲就是问题。那种车油耗高,不但不现实,而且作为精神追求也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