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选遴选笔试面试题:
有人认为,有的地方干群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不信任的状态。对于基层干部,一些群众预设的观念是不信任;对于群众,基层干部也是“怕”、“防”多于“亲”、“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态?
简要分析:
基层干群关系中的信任问题由来已久,是公选遴选考试的一大热点。各位准备参加2016年公务员遴选考试的考生要留意相关问题,并学会如何作答。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如果土地对种子失去信任,种子永远也无法“生根、开花”。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往大说,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一路光辉历程,我党无法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更是无从谈起;往小说,群众不信任我们,自然而然会对逐渐怀疑我们,进而导致无论党员干部做任何事,群众都会认为其目的就是“升官”和“发财”。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党群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也对党员干部处理群众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这话从工作方法上讲,就是要求我们同群众打成一片,努力提高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度。”这就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随时要把群众放在心上,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做决策。只有这样,我们党员干部为群众办的事才是实事和好事,群众才会发自内心拥护和支持我们,从而推动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答案:
干群之间出现“信任问题”,根本原因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出现了偏差,群众工作迷失了方向。在干群关系中,干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亲人。
干群关系出现问题,最集中的体现还是利益冲突。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等问题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个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加剧,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最容易引发矛盾、影响互信。同时,社会进步、民智开启,群众对自身的权利更自觉、更敏感。有基层干部曾说,现在群众一点亏都不吃,而且算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具体。这些都使得基层干群关系呈现“信任缺失”,也就是群众出于对利益变化的关切,要求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利益诉求问题”。
从基层干部的角度出发,应该如何更好地打破这样的“信任隔膜”?
一方面是畅通诉求渠道。搭建好多种形式的沟通对话平台,才能使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更畅通、接受更有效、行为更有序。比如在贴吧开设“县市委书记网上会客厅”,各部门“一把手”要实名跟帖回复网民意见。同时,干群信任的建立,还要延伸到8小时之外,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身份,都应是全天候的,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和社区的“双重管理、双向争优”。
当前,网络的发展也对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网络,“适者生存”。各种事件中,反应要快,要看到没有与政府无关的事。要处理好每一起事件,在处理中完善机制、提高能力。这检验着各级干部为人民服务意识,也检验着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去,管理是单向度的,权力权威运行的方向是自上而下;现在,社会管理应该是双向度的,政府和公民通过上下互动、合作、协商,借此确定目标,达成共识,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要做到“上下结合”:从上到下地征求群众意见,从下到上地反馈群众诉求。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讲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决策过程。政府如果能严守这样的行政过程,至少能解决七八成的矛盾。